梁西军和他的笔记本
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
开栏语
在劳模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能将就”和“还凑合”。毫厘不差,精雕细琢,坚持不懈,一丝不苟,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准则。干一行爱一行,出手就是精品,是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工作中,他们有哪些“秘密武器”?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联合陕西省总工会,从今天起推出《劳模和他的“绣花”宝贝》专栏,看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们如何利用手中工具,拿出“绣花”功夫诠释“工匠”精神。
熟悉梁西军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随身带着笔记本,施工现场看到什么就赶紧记下来。他告诉记者,这是个工作伊始就养成的习惯,而且可能是工程人的“通病”:“工程施工业务繁杂,但又要求严谨。所以只有记到本子上,使用时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梁西军是中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几天前刚在北京接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
翻开梁西军的笔记本,1、2、3、4、5,代表西安市的五条地铁线路,梁西军全部参与建设。此外,6、8、9、10、14号线及1号线三期、5号线二期、北客站到机场城际铁路,他参与了部分设计方案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评审及疑难施工问题的研讨。
每参建一条地铁,梁西军就开一个新本子。如今,所有的笔记本垒起来竟已和他的身高不相上下。家里有好几个箱子,专门用来存放他的这些本子。其中,仅地铁4号线的,就有整整十本。
2014年,西安地铁4号线全线开工建设。这条地铁对西安市南北向的客流转换起到积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梁西军接到了负责4号线11标段的土建施工任务。虽然这个标段只有3000米长,但是却被业内专家称为在“心脏上动手术”。
在这个标段施工,除了盾构施工需要下穿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区和西安明城墙遗址保护区外,大断面浅埋暗挖施工还要下穿西安火车站站场道岔咽喉区。短短3000米的距离,如此复杂的环境,在世界上也没有先例。
经专家评估,该工程被作为特级风险项目进行管控,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当施工进行到隧道下穿西安火车站站场道岔咽喉区时,这个区间内各种管线纵横交错,信号与信号灯等设施星罗棋布,每天有200多辆列车通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暗挖隧道进行下穿,既要避让铁路的各种设施,又要保证不能出现地面沉降而影响线路运营,这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可以借鉴。
身经百战的梁西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保证列车正常运营,西安站站场道岔咽喉区要达到单日沉降不能超过1.5毫米,也就是两根头发丝那么多,累计沉降要控制在15毫米以内。
梁西军和同事们反复论证,采用了多种方法防止坍塌控制沉降。“我们在地面铺设了28台监测机器人,3298个监测点,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监测。”除了工程自身客观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难度外,施工时细心的梁西军还要帮助工人们克服心理障碍。
2018年2月5日,历时600多天,西安地铁4号线火车站暗挖隧道工程段,成功下穿西安火车站道岔咽喉区,这标志着火车站暗挖隧道实现双向贯通,为西安地铁4号线全线贯通提供了保障。
本报记者石喻涵实习生王超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闫珅)11月25日,市政协主席、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主持召开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建设专题会。他强调,要...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