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慈重教树家风

西北信息报 2020-11-06 06:45 大字

西安市灞桥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孙蔚如他妈拾麦穗——散心呢”,意思是说贵为省主席、国军军长的孙蔚如母亲拾麦穗不为劳动,只为散散心、活动筋骨。这话其实忽略了孙太夫人节俭的美德。

抗日名将孙蔚如的母亲孙太夫人出身耕读世家,知书达理,深知稼穑不易,颗粒归仓更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常将有日思无日,要求家人不要铺张浪费。有人笑问孙太夫人:“太小气了吧?你家又不缺几个麦穗。”太夫人回答:“省下的就是挣下的,拾到篮篮都是菜,有倒是比没有强呀。太平年景还好说,要是遇到遭年馑,这麦穗可比金子还贵呢。”

孙蔚如谨记母亲的教诲,对子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常常把“俭”字和一个“淡”字挂在嘴边,要求子女们“生活向平下中农看齐,工作要向工人看齐”。他自己的都是衣服缝缝补补,被人称为“乞丐将军”。

孙太夫人还以仁慈闻名乡里,对生计贫困的乡党邻里时常给予周济,对儿童妇女更是关心爱护,就是乞丐上门也尽量给吃给喝,因而她去世后,许多乞丐都来吊唁,有人说那是想蹭吃蹭喝,其实误解了“叫花子”的真诚哀悼之情。

孙太夫人仁慈的举动也影响着孙蔚如,他在子女眼中就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低调、内敛、与世无争,和善待人,宽厚包容,不争不抢,回老家时车子停在村外,自己步行进村,对每一位认识不认识的村民打招呼、说话。

别看孙太夫人、孙将军生活中抠掐得近乎吝啬,但也有出手阔绰的大方之时。

1934年春,灞桥地区知名人士孙作藩、薛兆琪、郭效骞等人商议,在灞桥筹建一所小学,于是联名向时任国民军38军军长兼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孙蔚如上书请求襄助。孙蔚如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虎将,也是饱读诗书的一代儒将,他深知早年读的书积累的知识,对于他在战略战术的定制上起了很大作用,也深感家乡农家子弟读书求学之艰难,就欣然答允并慷慨解囊,捐现洋4500元用以建校,筹建委员会利用灞桥南头“离亭”和“龙王庙”两处原有的旧房作校址,增建教室和宿舍,开设小学班,校名暂定为“私立灞桥小学堂”。1935年春,学校建成并开课。后来长安县教育局接收,更名为“长安县立灞桥小学”。

在私立灞桥小学堂筹建的时候,豁口村的一些群众也在老碗会上说闲话,谈到豁口村大村大社的,祖辈中文秀武举也曾出过不少,堪称书香之乡,可今天村上连所小学都没有。虽说有个私塾,但房子早已破烂不堪,穷得连个先生都请不起,很多娃都没处念书,这样下去恐怕难再兴旺发达。于是就有人提出,孙老太太一向乐善好施,何不向她诉说诉说。孙太夫人深知读书的重要,她很早就支持子女识文断字、明理知理,送孙蔚如求学西安,为日后尽忠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听说乡党商议要她帮忙为村里办学的事后,当即兴冲冲地说:“好事么,等老二(指孙蔚如)回来我就给他说,叫给咱村办个学校,叫娃们都能念上书。”1934年冬孙蔚如回家听了母亲的诉说很是赞同,满口答应并说:“就以您老人家的名义办吧!慈母兴学,惠及后代,学校名字就叫慈惠小学吧!”不久他就把村上的孙伯年、孙作藩、孙子请等五六为热心办学的人请到家里,在老太太的房中上衣了办学的事,并答应办学经费和教员薪俸有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慈惠小学经过紧张而热烈的筹建,1935年夏末初秋就顺利开学了。此即灞桥区豁口小学的前身。

1944年夏,灞桥周围六个乡群众倡议成立一所中学,又派代表找到孙蔚如,孙将军当即答应解决经费,并定校名为“私立树人中学”,由“灞桥小学”腾出部分房舍,作为教室和师生宿舍,并招聘教师;再修建两间教室,成立初中部,招来两班初中生。在学校筹建、扩建过程中,孙蔚如先后资助捐款1万余元,为学校礼堂提额并撰联:“咫尺吾庐独有流钟远接雨,殷勤树木望他年春柳成林”。1945年,“私立树人中学”又被长安县教育局接收,改名为“长安简易师范”,即今天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的前身。

这样,孙家母子重教办学的良好家风也在灞河两岸传为佳话。

孙家先辈的为人处事也深深影响着子孙后代。在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的9月15日,孙蔚如的儿子孙存京、女儿孙存华等来到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为学校赠送《孙蔚如将军手稿》等珍贵资料,缅怀父亲“读书强国、树人”的文化理念,为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子们永葆奋发图强的精神,传承着俭慈重教的淳朴家风。

新闻推荐

华商记者直播带岗今日10:30走进阎良 27家企业累计招聘超810人

由华商传媒集团和西安市人社局联合主办的华商记者直播带岗累计已播出19场,提供岗位万余,目前已有7000余人通过直播带岗入职...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