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19位抗美援朝老兵相聚
抗美援朝老兵一起看当年在朝鲜的老照片本报记者马昭摄
70年前的10月26日,年仅16岁的赵振英和另外600多名学生一起,从临潼出发,坐上了前往东北的火车。他们都是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医院的医生、护士。一个多月后的12月4日,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孩子们,通过浮桥连夜跨过了鸭绿江。从此,他们的人生中多了一个身份——抗美援朝志愿军。
10月26日,当年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年轻人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却随着时间越来越浓烈。多年前的炮火声,仿佛缭绕在耳畔的集结号,让19名在西安生活的抗美援朝老兵,再次集合到一起。
在响彻大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声中,拥抱、欢笑、泪水……这些胸前挂着军功章的老人们,回忆起了抗美援朝的岁月,聊起了那段不老的生死情谊。
“我是家里的老大,兄弟姐妹10人中7人都参了军。我和妹妹出发是瞒着家里人的,直到抵达朝鲜才给家人写信说我们参加了抗美援朝。”尽管已86岁高龄,但赵振英老人仍精神矍铄,表达清晰。
“敌人的飞机就在我们头上来回飞,隔一段时间就来一轮轰炸,可我们怕都没怕过!”忆起峥嵘岁月,赵振英的眼里闪过了一丝自豪,她说,“我们每顿饭吃的就是高粱米和压缩豆腐干,长时间营养不良好多人都得了夜盲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坚持从自己的定量里节省出来一些分给朝鲜的老百姓。”
“你看,这就是我和姐姐的合照。”赵振英的妹妹叫王耀珍,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时只有15岁。除了打针、护理、喂药、洗衣服之外,遇到敌军轰炸,她和战友还要负责把伤员背到防空洞里躲避。由于战场上卫生条件差,受伤感染破伤风的战士不在少数,加上气候严寒,冻伤坏死的病例很常见。苦于当时条件严苛药物奇缺,许多战士都是在未打麻药的情况下躺在担架上接受的截肢手术。“这里没有呼天抢地的,送下来的战士们都在咬着牙坚持,甚至都盼着快点好了再上前线。”王耀珍回忆。
回国后,王耀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次归国代表团成员来到了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她作为为数不多的女代表之一,向周恩来总理献了花。“我对总理说‘我们志愿军战士向您问好’,总理微笑着点点头。”
停战回到祖国的那天是孙恒毅17岁的生日。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当年一起赴朝的很多同学都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那块土地。“夜晚为了防空袭不能点灯,做静脉注射的时候,我们就借着火柴的光。成批伤员转运下来没有碗吃饭,也没有盆洗脸,很多护士抽空到附近被炸的弹药库里捡拾弹壳做碗,捡弹药箱做脸盆,以应急需。”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当年的很多细节,孙恒毅仍旧记得很清楚。他告诉记者,在朝鲜战场上,他填写了自己的“入团志愿书”。
聚会开始前,所有的志愿军老兵一起合影留念,随后,他们再次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唱到激动时,有的老人舞动着臂膀,有的丢下手中的拐杖,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老人们的声音也许没有以前洪亮了,但这歌声却显得更有力量。
本报记者石喻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毅伟)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以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防控策略要求,西安市疾控中心现对市民提出如...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