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乐”为主线 “审美”为核心

西安日报 2020-10-26 03:15 大字

郭婷

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十分久远。还没有产生语言时,人类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华夏先祖烧制陶埙、挖制骨哨等行为表明,早在六千多年前,华夏民族的音乐蒙昧时期就已经开始,华夏先祖对乐音已具备简单的审美。有历史文献记载:周朝就建立了完整的礼乐制度,乐器分类、乐律理论也随之确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孔子在民歌的基础上删减整理而成。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同等地位,并提倡以音乐来提高品德。随着民族的进步,“乐”已经不再局限于对部落图腾、封建文化的宣扬,更多的是对自然、对世间万物、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人类情感世界的升华。

西方音乐的起源,在古希腊、古埃及的许多历史遗迹和书籍中都有记载。中世纪的欧洲音乐借助宗教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种艺术以及哲学都为宗教服务,可以说音乐理论、记谱法,从合唱、合奏到键盘乐器的兴起以及教学,都与教会息息相关。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游吟诗人、歌手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不再局限于对教会的歌颂,开始延伸到对自然、人物故事及人类道德的赞扬。

对比中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音乐的产生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由萌芽期到发展期,最后再回归大众;由特定范围延伸向自然万物;由权贵阶层扩散到田间地头;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贯穿始终,其文化精髓的内核历久弥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国防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背后文化的交融与冲击也同时存在。我们的文化要输出,在一定程度上要兼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新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知识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以高校大学生为受众主体的音乐教育领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与时俱进。但文化、精神食粮作为音乐教学的内核,反而与精彩纷呈的辅助教学逐渐拉开了差距。

对高校学生来说,早已脱离基础教育中的陶冶情操、培养艺术兴趣的阶段,而是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准备将毕生奋斗投入到艺术领域中去的接班人。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看似成年,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以面对这个群体,除了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表演、演奏技术,理解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观。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在陶冶情操和放松身心的同时,不应该只注重简单的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民族精神。所以,要真正地理解音乐、做好音乐教育,首先是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建立,要透过音乐感官,抓住音乐真谛中的“精神食粮”。而文化内涵的建立非一朝之功,如何通过音乐感官,让学生在放松身心、敞开心扉、主动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点滴培养。动听的旋律、悦耳的曲风,在感官刺激下,再辅以文化输入,以培养正确的“审美”为核心,以“乐”为主线,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更全面的吸收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一,要有基本的音乐素养。当前,对于音乐素养的概念,存在多种认识与理解。一般而言,我们认为,音乐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其中包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对音乐技能的充分掌握,以及在了解乐理知识的背景下,对音乐有较高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音乐素养,是对个人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相关内容的综合性素养的整合。

第二,注重音乐知识的掌握。从事音乐教育,就一定要掌握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只有这样,进行音乐教学时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与合理。一定要坚持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并完善自身能力与素养,积累更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让自身更好地了解音乐背景、乐器特征与用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欣赏音乐内容,增强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调式、节奏和感情,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要有音乐技能的学习。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是乐器的演奏和使用。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针对教师的乐器培养课程相对较少。为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更多学习其他乐器知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淀。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除了更容易对音乐内容产生兴趣以外,还容易对演奏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掌握更多的乐器使用技能,可以更加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具备一定的即兴演奏能力,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第四,要组织观摩教研活动。在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方法中,除了通过自我学习相应的音乐知识,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外,还应该由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教研观摩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在教研观摩活动中,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教学方式的对比,总结分析自身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除了要在自身知识储备、技能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几个方面强化教学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设备以及引导兴趣上下功夫,互动性与启迪方式就尤为重要。

首先,创设愉快活泼的课堂,促使“乐”学健康发展。对于音乐教学的目标,素质教育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音乐,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美,从而形成美的心态,就需要创设愉快活泼的课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以此来促使他们逐渐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美、感知音乐背景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故事。

音乐课程与文化知识课程不同,大多数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是在中学才开始认真学习音乐知识的。由于中学的音乐教学相对缺乏系统性,因此虽然学生已经步入大学,但相关音乐知识并没有多少,大部分学生需要从头开始。同时,又因为受到专业知识、生活环境等主观与客观因素的限制,对于音乐,学生缺乏在视唱练耳感受上的能力,因此在欣赏经典音乐时,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美好。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有效措施与途径,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来了解艺术的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总而言之,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运用多种有效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对于一些因为长时间不理解音乐作品而渐渐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可以尝试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以便他们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美好,从而在音乐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其次,要通过演奏或者表演手段,了解艺术背后的美,让“审美”成为表现文化内涵的桥梁。要理解美,需要真实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歌词与旋律共同形成的美。比如《牧童短笛》这首曲子,听起来活泼灵动,非常的悦耳,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二声部五声性的调式,更应该挖掘它的深刻内涵。它是具备巴赫创意曲之风的首部中国钢琴作品,在音调、表现力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乐句划分、把握旋律强弱等方式,来逐渐提高学生的乐感,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及其内涵,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掌控与把握。

美是一种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美,厚重的历史感是美,对生活的喜爱是美,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是美,孝敬父母是美,尊敬老师是美,团结同学是美……这些品质的存在,会使学生逐渐拥有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面对失败不气馁的坚毅、面对苦难越挫越勇的气概。

没有永远的年轻人,但永远有年轻人!音乐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效果,贯穿于人类的发展始终。美好的、轻快的、忧伤的……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如何让下一代音乐人走得更稳、走得更快,是当代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引发深度思考的时代话题!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新闻推荐

黄马甲获评陕菜供应链优选企业

华商报讯在昨日闭幕的首届陕菜供应链大会上黄马甲公司成为热点,展出的黄马甲净菜、切配菜等产品广受关注和好评,黄马甲公司...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