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芳照相馆轶事 □王继

西安晚报 2020-10-25 02:02 大字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者的大姐在大芳照相馆留影。作者供图曾经的西安大芳照相馆陶浒 绘

老西安人也许都知道,原位于南院门卢进士巷口的大芳照相馆。它的斜对门就是东风剧院,尚小云、马连良、尚长荣等京剧名家,常来此演出京戏。与大芳照相馆在一摆子的不远处,就是西安著名的古旧书店。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芳照相馆都是西安人照相的首选之地。我1961年拍的第一张黑白个人照片——小学毕业照,就是在大芳照相馆拍的。

早年就听父亲说过,他与大芳照相馆的老板是好朋友。老板是兄弟俩,姓麦,广东人,为人大方和善。解放前他们用的是德国蔡氏箱式照相机,一次,因照相机上一副专用零件突然坏了,这可急坏了麦老板,据说只有香港才能买到这种相机零件。因为怕影响营生和声誉,麦老板便拿着坏了的原件,在西安到处找人看能不能尽快修理好。经人介绍,便到我父亲位于西大街的介生机器铁工厂去寻求紧急加工。父亲想方设法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他们便成了好友。

在我记忆中,大芳照相馆的门面是三开间,上下两层。门口两边的大玻璃橱窗里,最显眼的大照片就是梅兰芳和尚小云先生的便装照和戏装照。门额两边的楹联黑底金字:“不争片张大,只求真容芳”。这便是“大芳”二字的由来。进门后,正中的背景墙上,悬挂着杨虎城将军的黑白戎装照,两侧的墙上挂满了当时电影明星的彩照,最熟悉的有赵丹、孙道临、王丹凤、周璇、白杨、上官云珠、崔嵬和王心刚等。听麦老板说,解放前许多政界的名人,也都来大芳照相馆留过影,包括蒋中正、于右任、邵力子都来过这里。

至今还依稀记得,我第一次去大芳照相馆并不是去照相。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才四五岁的样子。我父亲是老北京,母亲虽说是西安人,也免不了受我父亲的影响,他们都爱看京戏。解放初期,我家里还常年雇有一辆黄包车,我家住西门里白鹭湾,到了周末,父母有时会带着我,坐车一起去南院门的东风剧院看京剧。

有一天,可能是因为距离开演还有一段时间,父母便领着我,先到大芳照相馆二楼和麦老板聊天。如今回想起来,还能大概记得,麦老板个头不太高,穿着一件黑色纺绸中式对襟上衣,乌黑锃亮的头发二八开,说话声音低沉,脸上始终堆着和蔼的微笑。麦老板还抱起我,让我把头伸进一架箱式照相机,从黑红两面的蒙布里,透过镜头往前看,镜头里面的东西都是倒着的,令我霎时感到非常惊奇。

我对大芳照相馆的记忆中,有一件事最难忘,也是我小时候最丢丑的一件事。我有7个姐姐1个妹妹,我家男孩就我一个。平日里,几个大一点儿的姐姐都在外地,姐妹们能凑齐在一起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有一次,大约有5个姐姐和1个妹妹聚在了一起,便提议去大芳照相馆拍一张姊妹花照,并说好是不带我去的。我那时年龄小,又调皮,哭闹着要跟她们去照相,姐姐们拗不过,悄悄商量后,便同意了。

照相时,她们站成一排,故意让我站在最外面,我也傻乎乎地杵在那儿。照相师让大家都微笑着看镜头,我却一动也不敢动。后来,事情已过去很多年,一个偶然机会,我才从母亲那里知道,原来那天,她们姊妹几人,早已偷偷告诉摄影师,让拍照时,把我隔在了镜头以外,照片里面根本就没有我。记得母亲当时说完就哈哈大笑,而我好像变成了没事人一样,竟也跟着一块儿笑起来。一奶同胞之间融融的骨肉亲情,瞬时间,便升华在这郎朗的笑声中去了。

光阴荏苒,转眼就是几十年。如今,西安各种各样的影楼,无论是规模、设备、技术还是科技含量,都早已不是从前的照相馆能比得了的,而南院门曾经的大芳照相馆,本身就像是一张泛黄了的老照片,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新闻推荐

《航拍中国》纪录片有感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