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坏零件“创收”、捆绑销售保险……4S店“任性妄为”谁来管
砸坏好零件“创收”,倒掉车主的清洗剂“做保养”,这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两家经销商的4S店真实地发生了。日前,有媒体通过暗访4S店,报道了员工坑害消费者权益和骗保的违规行为,引发舆论关注。问题曝光当天,涉事合资车企就发布声明回应,对涉事4S店采取了停业整顿,启动专项检查等措施,但业内对其实际效果并不感到乐观。这倒不是说车企态度不诚恳,措施不果断,而是因为此次4S店所犯的“低级错误”,实际上是当前我国汽车行业经销商经营生态恶化的反映。如果地方市场与交通监管部门不强力介入,整车企业不从根本上实行渠道变革,仅仅通过少数几家店的整改,恐难彻底扭转或杜绝全国4S店“不择手段”挣钱的冲动。
卖新车很难挣钱,甚至要赔钱,这已成为当前整个汽车经销商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尽管在连续下滑了20多个月后,我国汽车销量开始逐月回暖,但这主要是整车企业和经销商以价换量取得的,行业利润仍然“比刀片还薄”。更令人担忧的是,饱受流通行业诟病的价格倒挂现象,并未出现根本好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显示,今年上半年行业整体新车销售毛利率进一步下降至-3.5%,仅16.3%的经销商表示没有出现价格倒挂,合资品牌价格倒挂的情况仍在加重。
倘若经销商新车销售不挣钱,还要拼命生存下去,一定会从各方面想办法,甚至从消费者身上挣不该挣的钱。比如,在售车过程中,对热门车型强加装饰,捆绑销售保险、出库费,收取新车上牌费以及贷款手续费等。同样,在售后保养期间,经销商也会千方百计为车主推荐溢价较高的各类养护品和清洗服务,以实现提高“客单价”,这已成不少店里“宰客”套路。由于存在一定技术门槛,普通消费者很难对各类维修保养的含金量作出准确判断和分辨,再加上工作环境不透明,无形中又增加了“被宰”的风险。此次,两家4S店员工犯规,不过是上述花样的延伸突破了公众认知。
当然,经销商不挣钱,并不是我们就能容忍其坑害消费者和骗保的理由。当后市场“宰客”已成公开的秘密,经销商又不愿自律时,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就需要整车企业和市场与交通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对4S店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其实,站在车企的角度来分析,它们是不太可能允许和纵容经销商如此乱来的。这是因为它们不会从中受益,4S店“坑蒙拐骗”的钱,最终还是进了经销商自己的口袋。相反,一旦东窗事发,其对整车厂品牌的伤害要远大于经销商。4S店被勒令停业,还能东山再起。但整车厂旗下所有渠道商,则会遭遇消费者信任危机,甚至引发销量崩盘。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没有哪家整车企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教唆经销商。
然而,眼下整车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管控经销商,又实在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由于经销商与整车企业之间仅为授权关系,因而在实际运营中相互独立。有些经销商迫于更大的经营压力,心存侥幸地在服务中不规范运作,整车企业对此很可能有心无力,鞭长莫及。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安奔驰女坐引擎盖维权,所引发的“金融服务费”事件,暴露的就是这个难题。因此,在整车企业目前难以对4S店实施有效管控的现实困境下,制止4S店的“任性妄为”,地方市场与交通监管部门还应有更大作为。
与此同时,整车企业也要加快渠道变革,通过合理优化结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让经销商“光明正大”地挣钱。当前,新车销售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博弈,整车企业应转变思维,放弃过去片面追求销量,轻视网络质量的做法,主动淘汰不合格的经销商。反过来,经销商也要根据市场格局的变化,退网产品力不高的整车企业,改换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厂商,从而实现整车企业和经销商结构相互优化。此外,面对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变革新趋势,整车企业和经销商还要创新求变,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更加透明化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延伸价值链,提升用户体验,共同构建更加健康的产业生态。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忠阳)
原标题:《砸坏零件“创收”,捆绑销售保险……4S店“任性妄为”,谁来管?》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我以前都是为了家庭在忙碌,退休后特别害怕时间被浪费,就坚持自学画画,还喜欢用废布料、塑料做手工艺品。”权亚棉说。10月...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