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航天基地:用科技创新撬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航天基地率先出台国内首个系统性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政策。(航天基地供图)
■记者孙瑛通讯员高敏
科技创新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之策。近年来,航天基地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走好“先手棋”,精准聚焦、强化举措、持续发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平台为载体
打造科技创新的“起飞基地”
思想创新是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的前提。航天基地以思想创新为先导,点燃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2020年以来紧紧围绕“十项重点工作”要求,积极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在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航天基地科技创新指标位居全国第4位,是唯一一家地处西部的开发区!
创新平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航天基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通航机场,全市首个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道路等特有的基础资源,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研发机制,提供技术研发与集成、中试熟化与工程化服务,支撑行业共性技术成果扩散与转化应用。联合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安交通大学、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西安市公安局等单位,规划建设了“两院两中心”。依托“两院两中心”、通航产业园、华为云西北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做好成果转化需求挖掘、信息整合与分发等供需对接。
依托西安唯一的二类通航机场打造的空天小镇,已聚集了贝尔直升机、陕西警航基地等36个项目,成为陕西省通航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京东全球物流总部、无人系统产业总部、京东云陕西大数据运营总部正式落户,为区域创新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人才引进为保障
做强创新之城的“智慧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航天基地坚持把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位置,建立创新人才“智力库”,围绕科技创新政策扶持、高企培育、人才引进,邀请中央和省市知名学者、教授开展各类人才培训,通过举办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北斗)系统论坛、空间信息丝绸之路战略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军民两用科技创新应用大赛等大型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合作交流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建立校地合作机制,选派一些业务骨干到高校进行锻炼,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领头雁”,鼓励支持军工企业、优势民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建立长期的信息对接合作机制。
另外,以创新服务为保障,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推进202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项目征集,完成2020年航天基地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政策项目征集评审及公示,166家企业375个项目共计将获得7592万元资金扶持。截至目前,已经累计为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扶持资金超过2亿元。
成果转化为抓手
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航天基地不断加强成果转化项目实施,鼓励支持创新载体推进驻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积极加强在人工智能、5G、新材料等产业方面的布局,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院所联合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型平台。
目前,西安空天动力研究院已申报专利96项、授权34项,申报国家军队各级科研项目4项,获批支持经费1879万元。西安航天电子侦察科技孵化中心作为全国首创的军警民三方合作产业孵化平台,依托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的技术优势,向公安侦查领域拓展,围绕电子侦查科技产品的研发、孵化、应用和推广,探索航天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聚集项目40多个。
除此之外,积极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空间,已引进培育区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1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区级众创空间2家。
未来,航天基地将建立产业鲜明、要素聚集、服务优良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航天基地经济增长打造新引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白圩珑)西安市2020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工作本周开始,未按规定申报缴费...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