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下的悲欢离合 电影《老墙》亮相第七届丝路电影节

西北信息报 2020-10-16 12:37 大字

“电影《老墙》,灵感源于从小成长的西安老城墙,城墙下秦腔自乐班表演,剃头师傅娴熟独特的手艺,工艺精美、做工细致的皮影艺术……一个个都是记忆中关于‘家’的符号。”陕西西安籍青年女导演马诗漫带着处女作——文艺电影《老墙》,受邀参加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10月13日,在丝路电影节青年电影人论坛上做主旨发言时,马诗漫向与会的电影大师和观众,分享了这个关于古城西安的创作故事和心路历程。

电影《老墙》由陕西巨威影业有限公司出品,新纪实(北京)卫星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影数码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由原央视副台长高峰任总监制,马诗漫担纲编剧、导演。主演由曾在《大江大河》《无人区》中有着出色表现的李宝安、王双宝两位老戏骨担任,片中主要演员均为陕西籍。该片前后从筹备、拍摄到制作经历了近五年时间,自2018年十月下旬在西安城墙小南门开机,摄制过程跨越了西安四季。

影片以西安城墙为背景,反映了城墙根下三个普通市井家庭的悲欢离合。剧中,既有以捡拾破烂为生、租住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老林,也有城市原住民小曼的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人,还有热衷于皮影文化传承、引得老外前来求教的手艺人老冯。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了生活困顿却真心关爱被遗弃自闭症儿童“憨儿”的老林,在时代洪流中毅然下海引发家庭矛盾、却对女儿小曼艺术学习全力支持的老马,和醉心坚守皮影艺术、却被孙子视为“老古董”的老冯等三个家庭的迷茫与梦想。三个家庭互不相识,却常常在古城墙下擦肩而过,演绎着人们的悲欢离合,见证着儿童、少年和青年在这座古城的成长心路。

同时,影片以西安城墙为主要取景地,穿插了老城民居、城中村、碑林、秦腔自乐班、剃头匠、镜糕、冰峰等地理民俗元素,又将皮影技艺、秦腔及碗碗腔艺术、老腔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嵌入其中,呈现了原汁原味的“老西安城”景象,让国内外观众通过影片了解到西安城墙和城墙内外老百姓的生活,了解到西安人真实的性格与情感。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影协主席张阿利在参与评审《老墙》样片后表示,影片取材朴实,思想表达积极向上,对于普通小人物所具有的责任、担当意识等具有良好的叙事表现。影片对于地域文化形象的展示也颇为自觉,多处较自然地嵌入诸多陕西文化元素,尤其在古老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对比中,这些影像呈现更显得比较意识鲜明、突出,是一部质量较好的传播西安城市形象的作品。

此外,该片以散文式影像叙事的手法叙述三个故事,通过交叠叙事、各自演进来完成电影的情节推进,既是对城市人群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电影叙事方式和情节建构的一种有益尝试,艺术效果较为突出。

据了解,电影《老墙》在2019年与《我和我的祖国》《装台》等影视剧一同入选“2019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并于今年入选“202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忠于自己勇于坚持”是马诗漫在本次大师班的阐述主题,也是她一贯以来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大学读的音响导演专业,研究生读的音乐专业,现在做导演拍摄第一部长篇其实就算是一种‘跨界’尝试。家乡,对于多数文学艺术家而言,就是其艺术之梦开始的地方和最终的精神归宿。”马诗漫说。因为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老西安的质感”一直深有体会,她也因此极力在影片中呈现更多的老旧元素。无论是具有年代感的城墙形象的空间展示,还是工艺精美、巧夺天工的皮影艺术,亦或是配合皮影而起的沧桑老腔、碗碗腔音乐,所有影片中的文化符号都不是生硬地粘贴,而是伴随着剧情和场景自觉展露而出,与人物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命运遭遇等互相吻合。尤其在古老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对比中,这些影像呈现更显得意识鲜明、形象突出,颇具深意,耐人寻味。

据电影出品人、陕西巨威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宁介绍,电影《老墙》将以此次亮相丝路电影节为契机,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项电影大赛,为宣传西安城市文化、助力陕西文化走出去尽一份绵薄之力。王瑛

新闻推荐

“一带一路”电影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举办

本报讯10月12日,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举办。活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