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花如雪 宋士林
傍晚在田间散步,遇到几个年轻女孩子在田里用手机拍照。看样子,她们是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中秋国庆节放假回来过节的。
这块田有二亩多,田里的庄稼有膝盖深,开满了花。白色与粉红色相间,连田里植物的茎秆都呈嫩红色,在晚霞的映衬下,很美。
看见我,她们主动和我打起了招呼:“老爷爷,这是什么花呀,开得这么好看,我们可从来没见过。”我告诉她们:“这个是荞麦,这是它开的花,多少年农村很少有人种了,你们没见过很正常。”“是庄稼?没想到庄稼也能开出这么好看的花?”
望着姑娘拍完照远去的身影,我的思绪回到了很远的从前。
四岁那年,我的母亲就去世了,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奶奶的呵护下度过的。
“三块瓦,盖个庙,里面藏个白老道。”这是我在儿童时代奶奶常让我猜的一个谜语。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奶奶早已作古,可这个谜语我依然记忆犹新。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荞麦”。
说到荞麦,因为它的产量很低,收益少,半个世纪以来很少有人种植,也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才能知道它的古往今来。
其实,早在公元五世纪《神农书》中就有关于荞麦种植的历史。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它没能跻身于五谷之列,种植面积不广泛,始终没有能得到普及与推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生产队时期,一旦遇到旱涝灾害特殊年景,误了农时,庄稼不能及时播种,生产队里一般都种上几十亩荞麦或胡萝卜。因为荞麦不同于大豆、高粱、红薯之类季节性强,就是晚种上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还能收,只是产量不高,一般一亩地的产量也只有二三百斤。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不误种荞麦。”其实补种荞麦就是弥补因灾害造成的秋后损失。当看到满地的荞麦花,人们的心情自然会少了一些沉重,多了一些希望。大家都在守候着一份秋后“救急”的果实。
荞麦开起花来泛白色或淡粉红色。在千篇一律金黄色的原野上,花朵摇曳在风中,往往总会令人眼前一亮。大片的花朵涌起一片海洋,跟天上的云霞相互辉映,连成一片,也是秋天的另一番美景。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村夜》中写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荞麦花开时不浮躁,不矫揉造作,却兀自芬芳,神清骨秀。
荞麦的生长期很短,有“四十八天回老家”之说。也就是说,从播种到收获一般只需要四五十天的时间。荞麦从不伤春,永不悲秋,是青春错爱了它,还是它错过了青春?它是自然的杰作,是季节的“老来子”。
到了深秋,荞麦上了场,脱成粒,晒干,扬净,脱壳,它的果实就可以磨成荞麦粉,再加工成食品。
“荞麦面,白如雪,做出粑粑黑似铁”,荞麦面虽然发白,微微带有青灰色,但做出来的食品颜色总是黑黢黢的。在我的记忆里,每当这个时候,奶奶都会用“白如雪”的面粉做出不同风味的食品来——粑粑、葱花饼、窝窝头等。有时奶奶还会挖上野菜,放上葱姜,做成荞麦“菜饸饹”或荞麦面条,让人吃起来有滋有味。将荞麦面保存好了,来年夏天还能用来做粉皮、凉皮。真不知道当年奶奶从哪学来的这些“技术”。
除了用荞麦面做成各种可口的饭食外,奶奶还会用荞麦脱下来的壳做枕头。用荞麦壳做出来的枕头软硬适中,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有益头部血液循环。据《本草纲目》记载:使用荞麦壳做出来的枕头能明目、清热、安神、促进睡眠等。当然,对于这些常识奶奶是不一定知道的。奶奶做出来的枕头除了自家用以外,还会送给左邻右舍。有时奶奶还会戴上老花镜,在枕头上绣上一两朵小花儿。枕着用荞麦壳做出来的枕头入眠,有阳光和泥土的混合气息。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养生和保健意识愈来愈强。现在的荞麦面再也不是当年单纯用来充饥了。近年来,荞麦的营养价值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其身价也相应随之提高。中医认为,荞麦性味甘平,食之有健脾益气消食化滞的功效。同时它的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还含有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因此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和看重。
今天,荞麦面作为药食两用的食物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你可以到网上看一下,用荞麦面做成的食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用荞麦壳做出的枕头花色齐全,品种繁多。荞麦家族中的“皇后”苦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苦荞粥、苦荞菜、苦荞醋、苦荞茶都堂而皇之地上了餐桌。2016年春到西安旅游带回了四大盒苦荞茶,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喝过的养生茶。
荞麦花如雪,我喜欢这种来自泥土的质朴与清新。
新闻推荐
2020年双创周陕西暨西安分会场明日开幕 企业期待再赴盛会 助力西安双创事业
陕西暨西安云上分会场二维码■记者杨旭自2015年以来,双创活动周的连续举办不仅充分营造了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