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敲强击唤醒思维 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三秦都市报 2020-10-14 01:13 大字

西安高新一中教师袁喜梅

儿子在初一时有道数学题不会问我,我拿起题目,出声朗读起来,还没等我把题目读完,儿子兴奋地说会做了会做了。我问他,还没讲呢,怎么就会了?他说你在朗读的时候把我没注意到的条件读出来了。是啊,文字放在那里,只是文本,有了朗读者的参与,有了朗读者的理解,甚至有了朗读者的情感渗透,那些文字才变得易于理解,变得生机勃勃。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位教育者都非常重视朗读。我们带领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注意情感的投入,在诗歌教学时会带领学生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或者是老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把抑扬顿挫的朗读术语教给学生,把老师的感情朗诵传达给学生,注重了朗读的整体要领。

重读是把一个语句里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或轻些、弱些,甚至可以读得夸张些。重读的词可以在我们的大脑里有较长时间地停留,引起大脑对这些词语有足够的重视,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从而唤醒积极的思维,有助于把握语句、语段的大意。

重读的方法用在诗歌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大意。在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时,对于学生从小学就能背诵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要求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课堂提问好几个学生都不能准确描述“柳暗花明”的美景,在我们教师看来这一句也特别简单,没有难度,但是就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课堂呈现出的就是这一阶段学生的真实情况。这时,我带领学生分别重读其中的字词,第一遍重读诗句中交代景物的词“柳”“花”,他们马上理解了是写“柳树”和“花朵”;第二遍重读“暗”和“明”,虽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但辅以其他的引导方法,他们也能很快心领神会。可见朗读中并不是一味地强调整体的朗读方法,重视朗读中的“重读”在诗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诗歌教学中应该重读哪些词?在我看来,重读的词语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的认识、感知的阶段,重读的词语可以调换。在初步认知阶段,应该重读的是表述景物或事物的词,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第一遍就重读“烟”“寒水”“月”“沙”几个词,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对王维诗歌的评价,但中国古诗大都由景而生情,由景而生趣,由景而生理,画面感极强,所以,头脑中有景,理解诗歌就变得容易多了。在感知阶段,重读的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以这一句为例,第二遍重读强调“笼”,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第一遍重读时的景,第二遍重读时强调“笼”,多读几遍,诗句的朦胧、凄清的意境也会慢慢生成。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大意、领会了诗歌的情感、感悟了诗歌的神韵,这时我们再去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才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真正的意蕴之美。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会重读,对于要求背诵的篇目,在开始教学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读易错字词,学生对于正确的字词也会记得准确牢靠一些。《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的“惟”字容易写成“唯”,教学的初步认知阶段,就让学生反复重读“惟”,这届学生的错误率大大降低。《河中石兽》的“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句中的“上流”,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背诵成“上游”,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读“上流”,检测背诵时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写成了“上游”。这种重读是对“先入为主”的强调,在开始接触时强调正确的写法、读音有助于学生准确记忆。

不分抑扬顿挫的朗读是小和尚念经,有感情地朗读是美读,是欣赏,而我们的平时语文教学更多地是引导、是感悟,因此在认知、感知阶段指导学生重读,强调重读,唤醒学生的思维,才能准确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读中有收获,真正徜徉在语文的美丽世界中。

新闻推荐

千年英魂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初2021届创新一班许嘉芮

何为英雄?“英”为才智,“雄”为胆识,这二者相辅相成且缺一不可。我以为,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之辈,皆为英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