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电影节 论坛进行时
参加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论坛活动前接受专访
叶锦添:中国电影的文人气很珍贵
《卧虎藏龙》《夜宴》《赤壁》《无极》,这些具有强烈中国文化符号的名导作品,都融入了著名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对中国美学的理解。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新时代电影艺术的价值意义”论坛上,叶锦添回忆自己与诸位导演合作时的难忘经历与艺术表达。在论坛之前,他接受了媒体专访。
目前最难的是怎么建立我们的电影语言
华商报:您作为美术指导的《封神三部曲》最近刚刚做完,能不能透露有什么特色?
叶锦添:我们有很大期待。《封神榜》小说讲的故事很像宋朝的、明朝的感觉,但其实是商朝的事情。那么我们就把宋朝的中国造型最高峰的东西表现出来,比如永乐宫水陆画飘逸的状态、神仙的感觉表现出来。
华商报:最近的迪士尼作品《花木兰》的造型化妆被中国观众诟病,西方世界对中国元素的表达可能有刻板印象,对此您怎么看?
叶锦添:他们真的不懂中国。他们在掌握的东西上有局限,喜欢某个东西就加强。但是中国人去看,不太清晰他表达的是什么。
华商报:您认为要让西方更了解中国,电影能够做些什么?
叶锦添:目前最难的是怎么建立我们的电影语言,比如一条龙出来,用西方的技术表现本身没问题,但怎么做出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种虚实并致的感觉?我们不能用西方的系统讲中国的故事。
《卧虎藏龙》表达的中国文人气影响深远
华商报:您认为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是什么地位?
叶锦添:我觉得从《卧虎藏龙》开始有些改变,我们希望能原汁原味表达我们中国的文人气。在这之前,外国看到的中国电影是缺文人气的,《卧虎藏龙》补了这一个缺失点。它的成功很珍贵,反映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流向、路线,影响到之后很多电影,到后来《夜宴》、《无极》也是,希望这股劲能延续下来,就必定有好的作品出来。
华商报: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画面表达一种中国的诗意,贾樟柯导演的作品纪实性很强,您怎样看待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
叶锦添:他们表达不同的人处于不同年代、空间看到的世界不一样。贾樟柯讲那个阶层的人遇到的问题、空间,表达是很广泛的。不是一个人看到一个世界,是一个角色代表很多人去看一个环境,变成坦白、直白的表达,累积出他的诗意。
华商报:您在做具体作品时从哪些渠道汲取灵感?
叶锦添:从导演那里是第一个,我会了解这个片子为什么会产生?产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能性是什么?我会给导演不同的可能性,然后交给他再对谈,如果他说很好,我就放到他电影里面,我绝对尊重合作的导演。和导演谈完之后就会开始了解谁来演。
城市形象营造要找寻它最大的魅力
华商报:作为资深的美术指导,您认为城市包装怎样做才能是符合城市特色,并且更美的?
叶锦添:我觉得城市规划很有趣。我走在巴黎常常会想象,如果我是巴黎人会怎么样?可能会有另外一种骄傲感,就好像跟我的爸爸、祖父、先辈走在同一条路上。我觉得现在是时候找寻城市最大的魅力,把它挖掘出来,再探讨,简化到具体的表现方式中。
华商报:您来到西安对美术造型方面的工作有没有什么灵感?
叶锦添:西安我来过,很喜欢这个地方,它有很多古老的东西,我也去过兵马俑,每次看到他们就觉得很震撼,有种和非常遥远的东西面对面的感觉。兵马俑以前是彩色的,彩绘掉落之后失去了多少记忆,它当时是怎么完成的?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壮观的人类历史经验。华商报记者 路洁/文 强军/图
“探寻东方之美——新时代电影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论坛
谭盾提议成立电影音乐基金会
10月13日,丝路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迎来重磅大咖,“探寻东方之美——新时代电影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论坛上,谭盾、叶锦添等电影幕后大咖畅谈电影的艺术探索。
在论坛上,叶锦添和谭盾分别做了主旨演讲,表达了自己的美学主张。谭盾表示:“各种流派的导演艺术家们,其实都是在电影美学的长河中间游泳,企图达到更加完美的彼岸,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对电影的感知其实有我们自身文化千年的厚重伴随。”
谈到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谭盾认为,音乐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使命就是这部电影的宗旨,“所以选择什么主题,如何让这个主题把春夏秋冬都联起来,如何让这件乐器把喜怒哀乐连接成一个故事,恰恰就是我觉得在音乐作曲最开始做音乐造型的第一步。局部的、感官的、夸张的目标都可以实现,这个是技术的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声音我都可以让你刺激,但是最后的刺激能不能在历史上、时空里仍然体现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最高的境界,是艺术家要思考的。所以在《卧虎藏龙》的这部电影音乐设计里面,其实我一直有这样的情怀,也就是说,说白了我一直是想把李安所有心里想的东西呈现在音乐的河流中间去,让后人能够回望。”
随后,谭盾还讲述了与张艺谋、冯小刚两位导演合作《英雄》与《夜宴》,形成音乐武侠三部曲的过程,他说:“我的梦想是,我写的每一部电影音乐可以在音乐的领域里面演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我这次跟西安电影制片厂说要做一个中国电影音乐基金会,把中国电影音乐传承下去。”华商报记者 路洁
“一带一路”电影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
后疫情时代 电影产业应加强“双合作”
10月12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论坛部分的“一带一路”电影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曲江W酒店举行,邀请境内外电影机构的官方人士作为演讲嘉宾,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求国际合作与促进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在嘉宾对谈环节,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万达影视集团高级总裁助理、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尹香今,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针对后疫情时代的电影产业发展各抒己见。
加强国际合作
让中国电影走出去
于冬指出,后疫情时代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机遇,“中国电影应该借船出海,携手化危为机,让中国电影能走到更远的地方。”而走出去,除了参加影展、在国外电影节领奖,最重要的是要进入国外的主流商业市场,加强合拍,一定要把目光瞄准顶尖的优秀国际人才。
“收购国外影业公司和院线,万达影业在“走出去”上表现了很大的信心和行动”,尹香今说,万达《唐人街探案传奇》IP宇宙的设立,就是全球化、放眼全球。
加强院线与互联网合作
培育更大市场
今年前半年,院线和互联网平台“矛盾”凸显,甚至很多人推测会因此改变观众的观影习惯。
对此,王健儿表示,互联网平台对院线的冲击是有的,但两者不是此消彼长,有可能是共同培育更大市场。
于冬则认为,电影最终还是要回到院线、票房,“如果没有票房市场,电影行业就回到了石器时代”。
杨向华介绍,疫情期间的爱奇艺最初流量很高、会员数很高,但内容供应不足的问题很快凸显,第二季度就没有什么片子了,导致会员付费收入到了瓶颈。
于冬觉得,“把平台的数据、院线和片方的分账、影院一人一影一票的方式连起来,比如在一定窗口期内看一次,不能回放,平台的播放数据如果能够更加透明和真实,有助于院线和平台在窗口期携手”。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青年导演论坛探讨职业生涯“下一部”
一个新导演的第二部 是非常重要的累积的过程
青年导演论坛一直是电影节颇受关注的单元,很多新导演都是通过电影节的青年导演论坛以及创投环节,让自己的作品获得关注。13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论坛邀请白志强、马诗漫、耿军、黄骥、拉华加、鹏飞、竹原青、祝新、李骥9位青年导演,一起谈论新导演的生存与发展。
探讨“下一部”:第二部影片才是真正的开始
本次青年导演创作论坛的主题,是“处女作之后,如何推进”。围绕职业生涯的下一部,青年导演们展开了讨论。
90后祝新之前的电影,预算只有2万块,而第二部变成了几千万,“对我来说电影市场就像个谜一样,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拍一个艺术电影或者商业电影。作为一个新导演的第二部,对我来说它就是第一部电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累积的过程。”
陕西导演白志强的第一部故事片《拨浪鼓咚咚响》是本届电影节特别推荐影片之一,广受好评,此前他其实已经通过《到秦》《边走边唱》《生命》等几部纪录片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他说《拨浪鼓咚咚响》也是一次练习,他想拍《勇敢的心》这样的史诗巨制,也一直为此努力准备。《拨浪鼓咚咚响》让他的第二部作品的投资不是问题,“目前困扰第二部的是关于题材的选择、类型的把握,接下来很快就会面临资本的问题,怎么向资本负责,资本才能给你回报。”
鹏飞则认为,一个导演可能要到第三部第四部电影才开始真正的创作。
寄语大学生:勇敢一点 跟着内心走
论坛现场也有很多未来打算从事电影创作的大学生,他们很想从前辈的经历中学到一些经验。
祝新认为,拍电影和年龄关系不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诚实地去拍电影,相信你看准的东西,用你的感觉去做第一部电影。勇敢一点。”
鹏飞建议年轻人多拍也多参加电影节的创投。
拍摄《老墙》的西安导演马诗漫建议年轻人要分清电影中的繁和简,“一定要尽量让自己有特长,一定要随心,要跟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走。”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新闻推荐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1日电(记者符晓波李华)乌鲁木齐至西安方向首趟直达动车11日开行,线路全程2354公里,运行时间13小时22分,两...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