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摒弃功利思维,也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京报 2020-09-30 00:55 大字

专栏

实施强基计划,是为了扭转考生、考生家长不愿选择基础学科专业的功利倾向,但这不能一蹴而就。

今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应该是第一年实施的“强基计划”。但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日前发布通知,将在今年高考录取的2020级本科新生中补招强基计划学生。实施首年即“遇冷”,让舆论质疑此计划的意义。

其实,强基计划遇冷也是正常,甚至可以说,遇冷恰恰体现了实施该计划的价值。实施强基计划,是为了扭转考生、考生家长不愿选择基础学科专业的功利倾向,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发展基础学科专业,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输送优秀创新人才,就须坚定推进强基计划。与此同时,也有必要结合实际招生情况,进一步完善这一计划。

一些舆论在分析该计划遇冷的原因时指出,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本来就不是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可有关招生政策不但不给考生一定的降分优惠,还要求被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不能换专业,最多只能转到基础学科专业的非强基计划班。这就需要考生有明确而浓郁的基础学科专业兴趣,否则难以报考强基计划。

然而,如果强基计划招生政策倾斜且允许入学换专业,就难免有人会将此当作进名校的“跳板”。而实施强基计划摈弃的正是这种功利思维。确切说,实施强基计划的初衷,就是希望报考的考生,有基础学科专业兴趣,有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有成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志向,也因此要对想以此为“跳板”者明确说不。

从强基计划实施首年的情况看,其实也符合政策预期。由于长期受功利教育观和成才观影响,考生和家长对基础学科专业不感兴趣,导致有的考生入围学校校测后放弃该计划。对此,有专家建议能否在高考公布成绩之前,就初步确定入围校测的名单,对学生组织测试,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就按高考与校测成绩录取,不管学生愿不愿意。但这无疑就背离了强基计划的初衷。

与之前的招生改革相比,强基计划的功利色彩较淡,尤其与5%自主招生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其意图正在于真正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导考生和家长根据兴趣选学校、专业,从重招生录取,转向重培养、成长。这也是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转变。

当前,在高考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我国考生仍普遍存在盲目追逐热门的情况,很多学生也说不清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而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各高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进而能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学科专业。为此,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应顺势结合强基计划招生情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

而强基计划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今年强基计划只允许学生申请一所学校,主要考量是希望学生有明确的学校专业目标。而从现实看,由于是在高考前申请,考生并不知道高考分数,在申请时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如允许学生申请2-3所学校,并调整到公布高考分数后再申请,无疑更有利于考生精准自我定位与选择。

另外,在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后,强基计划按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综合评价录取学生,给学校自主评价的空间较小,也可结合实际情况,把校测成绩权重提高到30%左右,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也引导学生重视综合素质发展。

当然,实施强基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基础学科专业的拔尖人才,因此,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这一计划成败的关键所在。如能切实提高基础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就会形成对考生的吸引力,由此让更多学生主动选择基础学科,进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解决“卡脖子”难题等科技创新也有了生力军。

□熊丙奇(教育学者)

新闻推荐

农发行临潼区支行激发龙头企业扶贫新动力

农发行西安市临潼区支行瞄准产业扶贫重点领域持续发力,9月21日、22日分次向西安邦淇制油科技有限公司发放两笔共6000...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