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怪异美学”

澎湃新闻 2020-09-23 07:35 大字

原创 薇薇安 博物馆丨看展览

唐朝,一个缭乱竞艳的时代。前所未有的开放风气,温润富足的物质条件,不仅造就了盛世奇迹,也培孕出了一批艳冠卓群的前卫女性——她们醉心于风月花事,用日新月异的妆束装点自己,不惜一切代价竞逐潮流风尚。唐朝女性有多爱美?当普通少女们“为爱痴狂”时,唐朝女性们正在为“美”发愁。

《朝野佥载》中记载:“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说的正是,武则天期间,女子们为了争相做出最美的衣裙,不惜将山林中的奇禽异兽赶尽杀绝,以寻找稀世珍材。这霹雳手段,丝毫不逊于掠夺良家妇女的昏君庸官。唐 “段简壁”墓壁画临本

若说从前女子们爱美,还秉持着“女为悦己者容”的取悦心态,到了唐朝,尤其是武则天执政时期,女性对美的追求,则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唐玄宗继位后,对于盛行于女性间的奢靡风气实在看不下去了,开元二年的一道命令,宫中的绫罗绸缎便付之一炬。武则天像

但是,大火虽烧毁了衣物,却浇灭不了女子们心头蠢蠢欲动的爱美之“火”。在往后的岁月里,比起美丽的小裙子,她们还发展出了更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装扮,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也无比地超(ɡuǐ)前(yì)。

到底是什么样的妆束,令唐朝女子不顾文人的微词、帝王的禁令,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追求时尚的第一线?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探索那些令人上瘾的“怪异美学”吧。

裙幄

在唐玄宗多年的励精图治下,大唐迎来了“开元盛世”。国力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女子们的身材也日益横向发展。唐 西安郭庄韩休墓壁画(局部)

唐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礼臣墓 《舞乐图》

同样是起舞的女性形象,韩休墓壁画中代表开元时期的女性,比起《舞乐图》中代表武周时期的女性的颀长,明显更为丰腴圆柔。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

在慵懒的盛世光景里,这些唐代胖妹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坐等发福。

她们在圆满如月的脸颊上涂上红妆,后发松垂至肩颈处结成小髻,再披上一件宽松的裙装。这裙装由全幅布料拼缝成片,腰部打上褶裥压成一段裙腰。宽裙由此成为了一种潮流。

不过,如果只是因为这种裙款式较为宽松就被列为“怪异”的时尚,未免有点名过其实。《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一段对于此裙的描述:“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长安城中的士女游春寻芳,在遇上名花驻足观赏时,往往弃帷幕不用,而是将自己的长裙解下,插在杖杆上作为帷幕。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种由裙而来的屏障称为“裙幄”。

若真如上述所说,这裙的宽度,怎么说也得有小半张床单大了。将它套在身上,岂不是把自己当成了移动的衣架?现代女孩们的长裙再飘逸,遇上唐朝女子这一件席地的宽裙,恐怕也要相形见绌了。你行,你厉害

啼眉妆

听说过笑唇,你听说过“啼眉”吗?

中唐时期,流行着这样一种妆容——女子脸上略施珠粉,或全然素面朝天;两道细细的眉毛耷拉下来,画作“八”字;脸颊上两道斜红与面妆融合,似泪痕;红唇以乌唇相代,配上向外坠下的垂髻。整个妆面若皱眉欲啼,极度悲戚,故而称“啼眉妆”。

白居易在《时世妆》中,详尽地描述了这种装扮:

《时世妆-儆戎也》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时世妆仿妆(图片来源于中华遗产 2019年第04期 )

唐 河南安阳赵逸公墓壁画仕女

这种粗犷的化妆方式来自西域,在此之前,女子们崇尚的还是“青黛点眉眉细长”的小清新风格。也许是战乱的纷争、社会的动荡,致使她们想要追求更加夸张、大胆的妆容,以契合自身的处境。

白居易无法抵挡广大女性们的狂热,只能写诗暗讽,将城中大肆流传的啼眉妆暗示为亡国之象。从客观角度评说,无论女子们的妆容如何夸张,也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追求,并不能和国家兴亡扯上关系。但不可否认,唐朝的啼眉妆的确有违美感,并带有一丝瘆人的意味。

近些年来,影视剧中出现的那些古代装扮一度让观众大跌眼镜,但相比起真实的历史中上演的林林总总的怪异时尚,大概也只能算是“以小巫见大巫”了。

闹扫

自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贵妇圈就盛行一股“丰腴”风。这裙子是越穿越宽,发髻也越结越高。

盛唐时女子以慵懒的发型搭配宽裙,鬓发蓬松梳开撑起在脸畔,后发松垂至肩颈处再上挽至顶结成尖尖小髻。唐玄宗时期的女性形象

中唐时期,一种名为“堕马髻”的发型开始流行,原本结于头顶的团状发髻偏向一侧微微垂下,呈似堕非堕之状。《挥扇仕女图卷》中梳堕马髻的女子

本来这小小“堕马髻”,垂在一侧也无妨,谁知俞到中唐后期,髻越“堕”越严重,直到整个头都像被安在一个肿胀的大馒头中,其形态远远超过了正常人能够接受的审美范畴。

唐张氏女《梦王尚书口授吟》中“鬟书闹扫学宫妆”一句,将这种浮夸的发型指为“闹扫”。微微一笑很像鬼......

图片来自微博用户@止語庭除

还记得前面的啼眉妆吗?再看看现如今的“闹扫”发型,两者搭配在一起,简直闹心。元稹终于按捺不住了,在《叙诗寄乐天书》中愤然道:“近世妇女晕淡眉目,绾约头发,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最后四个字,妥妥道出了作者的心声。

然而写了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女子们追求潮流的势头依旧不减。于是,他只好放低姿态,又暗自作了一首《有所教》以示告诫: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

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

这大意就是说:“姑奶奶们啊,求求你们别折腾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了,你们想追求潮流,也要看适不适合自己啊!”这字里行间的苦口婆心,可以说非常诚恳了。

只是,被潮流蒙蔽了双眼的女孩儿们真的能听进去吗?

高鬟危鬓

答案是,不能。“闹扫”风气过后,女子们的“爱美”行为非旦没有适可而止,而且变本加厉。坊间宫廷又相继出现了许多奇装异服。

比如,用极为奢侈的金碧珠宝点缀而成的“百不知”头饰,它由唐代的“插梳”传统发展而来,直至演变成“满头行小梳”的风尚。古画中的“插”梳女子

比如,相较“啼眉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血晕妆”,剃去眉毛,在眼睛上下画出三四道红紫色长橫,如凝滞的淤血一般。唐代“血晕妆”

再比如能戳死人的“锥髻”,盘发于头顶结成高髻,直插云霄。梳着高髻的女子们

然而,这些时尚统统都没有中唐晚期出现的“高鬟危鬓”来得诡异。西安韩家湾唐墓出土的壁画,生动地还原了当时女性的仪容仪态。而最夺人眼球的,要数她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发髻。唐 陕西西安韩家湾唐墓壁画

唐代诗人段成式所作的《戏高侍御》戏笑当时的女性:“自等腰身尺六长,两重危鬓尽钗长”。其中的“危鬓”,就是指此等炫目的发型——高大的鬟髻以簪钗挑起,直竖头顶,鬓发分成两重,用长簪长钗在脸畔撑开。

大概是为了配合这种新式的爆款发型,一种浓黑的八字眉妆开始风靡,一时之间,女子们“新妆抛旧样,争画黑烟眉。”妆面有了,服饰也必须跟上,大袖宽达三、四尺的绞缬团花大袖襦、纹绫曳地长裙出现在女性们的身上。远远看去,仿佛是斥巨资打造的“重金属女团”,下一秒,就要脱口而出一段引爆全场的rap。

禁令

自盛唐而起,至中唐愈演愈烈的“怪异时尚”,到这里真的应该消停消停了。

忍无可忍的唐文宗在太和二年颁布禁令:“应诸道进奉内库,四节及降诞进奉金花银器并纂组文缬杂物,并折充铤银及绫绢”,禁止皇室采用奢华的面料制衣。接着,又将此制度推及官员与贵戚。

就是自家的女儿,文宗也不放过,他煞有介事遣内官到公主府上,挨个宣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许是摸清了皇帝的心思,没过几年,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针对女性时尚的规范条例,就在全国上下实行:

“大和六年(832)右仆射王涯准敕详度诸司制度条件等礼部式:

……妇人制裙不得阔五幅已上,裙条曳地不得长三寸,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寸已上。

妇人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甚乖风俗,颇坏常仪,费用金银,过为首饰,并请禁断,共妆梳钗篦等,伏请勒依贞元中旧制,仍请敕下后,诸司及州府榜示,限一月内改革。

又吴越之间,织造高头草履,纤如绫谷,前代所无,费日害功,颇为奢巧,伏请委所在长吏当日切加禁绝。其诸彩帛缦或高头履,及平头小花草履,既任依旧,余请依所司条流,准仪制令。”(《全唐文 卷四百四十八 准敕详度诸司制度条件奏》、《册府元龟·立制度》)

然而,君王的一已所倡导,终究抵不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向往。晚唐壁画中出现的大量广插钗梳、大袖长裙的形象,依旧透露着女子们对于往日潮流的念念不忘。北宋 佚名 《仿周昉宫妓调琴图画蕊》

连绵的战火覆灭了唐朝,只有女子们恒久的爱美之心和几抹残存于壁画中的奇妆异彩留了下来。我们或许无法再去评判什么,毕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气质与风华。而唐代女性们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地打扮自己,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唐包容的社会风气以及女性生活的自由度。

如今,我们提倡穿衣自由,可是偶尔画个自己喜欢的“哥特妆”却要被拦截在地铁外。相比之下,唐朝女子可幸福多了。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原标题:《唐朝的“怪异美学”》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呼吸疾病介入诊疗学术会”在杨凌示范区医院召开

扫码阅读全文本报杨凌讯(全媒体实习记者刘欣雨)为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呼吸介入技术及诊疗水平,促进呼吸介入诊疗技术水平提...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