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课关键是要做“实”
梁华平
如何才能使这个“关键课程”上好,如何才能得到青少年的认可?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梁华平认为,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关键是要做“实”。
梁华平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思政课课堂实践说,近年来,围绕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各地方、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颇有思政课教师所称道的“思政课的春天到来了”的气象。但是,究竟如何才能将这个“关键课程”得到青少年的认可,从内容到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各种思政课的不同“打开方式”轮番上演或同台上演,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一个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老教师而言,最关键的不在于形式的花哨,而重于内容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梁华平说,“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做“实”的关键一招。思政课课堂是理论学习的主阵地,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历史地位,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梁华平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和学生的接受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问题。而社会实践能超越课堂教学的限制,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现场化,让学生直接体验和观察社会生活及其发展变化,亲身感悟先辈们的凌云壮志和不屈探索,直观感受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巨大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在真实的体验中、鲜活的实践中将理论弄懂、悟透。
梁华平认为,社会实践的“打开方式”多种多样,如实践考察、现场教学、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方式,将体验式的实践嵌入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知行合一式”教学模式,让思政课走出课堂,真正避免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将理论与生动鲜活的现实相结合。
本报记者赵丽莉
新闻推荐
扫描右侧二维码,观看工人日报融合报道《西安举行环卫工趣味运动会》9月18日,西安市举行环卫工趣味运动会,27支参赛队伍500余...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