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报成功转型生鲜配送 疫情期间不裁员不降薪 还力保市民餐桌供应 落实“六稳”“六保” 西安“黄马甲”获新华社点赞
每天清晨,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都穿梭着一支25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身穿黄马甲,有的骑电动三轮车,有的开厢式货车,一个清晨就能完成15万瓶牛奶和2500多家企事业、机关单位生鲜订单的配送,保障了全市100万市民的集体用餐需求。也正是这些“黄马甲”,在疫情期间,为西安市“保基本民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生鲜物流网络覆盖到西安全市
这支“黄马甲”队伍,隶属于陕西黄马甲物流配送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华商报》的发行部门。随着纸媒发行业务收缩,为了稳定团队,解决2000多人的“吃饭问题”,2016年,“黄马甲”决定进行深度转型,目标是生鲜加工配送、同城电商快递以及快消品市场的分销。
“当时没有人看好我们,说我们是门外汉,说我们选择的行业竞争激烈,是“九死一生”。但如果不转型,这家企业一定会死。我们手上有过去做报纸发行时积累的人脉资源,有线下服务网点和大量的配送人员,只要能打通行业链条,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我们有信心建立起稳定的客户群,在市场中冲出一片天。”公司总经理张军民说。
转型之初的几年里,公司高管们白天研究方案,晚上扎在农贸批发市场里,学习怎么卖菜。“光一个莲花白,市面上就有五六个品种,现在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张军民说。
同时,通过直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大型企业签约,自建高品质的中央厨房、分拣生产线、冷库和配送车间,“黄马甲”将“高品质生鲜配送”的牌子立了起来。在与西安1500多家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后,“黄马甲”的生鲜物流网络不断拓展,覆盖到西安全市。
疫情期间与市民间建立起更大的信任
“我们与市民之间更大的信任,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建立起来的。”张军民说。疫情暴发初期,西安市大部分农贸市场、超市、小摊贩暂停营业,市民出入受限。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四,“黄马甲”召回所有员工,并尽可能地动员本地供应商组织生鲜货源,在此后的两个多月,每天向市民提供15000箱平价蔬菜。
在“黄马甲”物流基地内,与生鲜中央工厂相邻,坐落着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快消品仓库,仓库里的商品从米面粮油到调味干货一应俱全。“疫情期间,我们保障市民的“菜篮子”“粮袋子”和“饭桌子”,每天有4800多种商品通过我们的渠道走进千家万户。”张军民说。
借助配送平台帮助本土企业渡难关
与此同时,“黄马甲”还借助其配送平台,帮助西安本土企业渡过难关。今年3月份,“黄马甲”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快消品企业供应链”,目前西安经开区已有60多家企业纳入“黄马甲”的供应链。
西安石羊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据公司总经理孙连军介绍,疫情期间,虽然市民对猪肉需求旺盛,但很多门店停业,没有销售通道。与“黄马甲”合作后,公司不仅打通了销售渠道,还改变了过去全城配送的方式,只需将猪肉统一配送到“黄马甲”物流基地,后续销售全权委托给“黄马甲”打理。
“不仅给我们节省了20%到30%的物流成本,由于“黄马甲”快捷方便的同城配送,市民每天能吃上新鲜猪肉,这也提升了我们企业的口碑。”孙连军说。
“黄马甲”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在上游农副产品和下游消费终端架起了一座“便民桥”。而从上门配送报纸变为照顾市民餐桌,短短四年间,“黄马甲”的销售总额从2015年的2.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近10亿元,员工月平均收入也从不足2000元,增加到近6000元。
“疫情以来,我们没有裁减一名员工,没有降低任何员工的薪酬,二季度还招聘了销售经理、生鲜分拣员、厨师等117人。下半年,随着公司业务的继续拓展,我们还会持续招工,壮大我们的队伍。”张军民自信地说。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9月8日,随着列车汽笛的一声长鸣,中欧班列(维也纳—西安)首列兰精班列缓缓驶入西安铁路局新筑车站。此趟列车起点维也纳,全程运...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