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薄弱校” 实施“名校+”工程优质均衡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
为缓解“上学难”“择校热”等难题,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热切期盼,西安市大力实施“名校+”工程,加快补齐教育民生短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着力破解“上好学校难,上好学校贵”难题。
全市1052个“名校+”
教育联合体覆盖学生107万
自2018年“名校+”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各区县、开发区按照《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1)》要求,通过“公办+公办”“公办+民办”“民办+公办”“民办+民办”等方式,跨办学体制、跨城乡区域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积极探索兼并融合、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等“名校+”紧凑型管理模式;按照“六个统筹”(统筹组建“名校+”、统筹改善办学条件、统筹配备管理团队、统筹配置教师队伍、统筹开展教育教学、统筹施行质量监测)扎实推进“名校+”工程,“名校+”工程迅速在全市铺开。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覆盖21个区县开发区。其中,市级教育联合体209个,区级教育联合体843个,市区两级“名校+”联合体共覆盖学生107万人。联合体的组建,激发了“+校”的办学活力,极大提升了“+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师生面貌、教科研水平,促进了“+校”的迅速发展。
“名校+”工程使一大批
新建校薄弱校快速蜕变
高新第三小学以“一长多校”模式带动引领高新十小、十三小、十四小、甘家寨校区,在办学理念、管理团队、师资队伍、品牌活动等多方面深度融合。
一年多来,学校派出管理团队、教学骨干15人前往各“+”校,通过每周联席会议、集体备课,每月主题党日、教师培训、德育联动,每学期论文交流、课题研究、素质教育展演,以及1个名校长领航工作室、15个名师工作室和17对师徒,在学科共建中有效地互助提升,让家门口的孩子共享到优质教育资源。
今年秋季,高新区50所新建学校开办以来,高新三小为高新十三小、十四小输出校长、执行校长、学校中层等多名管理人员,对全体新教师进行培训,打造学校文化,让学校自开办起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更多好学校办在群众家门口。
以委托管理模式组建的西安中学与西安经开第一中学“名校+”教育联合体,通过“八个统一”对“+校”经开一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先后有5名领导干部、30位教师到经开一中任教、交流,其中包含省级名师1人,特级教师2人,“手骨头”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人,高级教师15人,进一步优化经开一中的教师结构。
在“名校+”平台的助力下,经开一中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先后有20人次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学校被授予60多项荣誉,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新城区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一校八址,由本部后宰门小学、明欣分校、大明宫分校、励志小学、华远君城分校和海蓝城分校、浐灞第二小学、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汉小学构成。集团以“诚正修惠1+N”文化体系为核心动力源和孵化器,以后宰门小学校长为集团总校长,以各执行校长、部门负责人组成集团管理团队,按照“八个一体化”科学规划分校、“+校”,聚力提升各校质量,“名校就在孩子家门口”的愿景正在成真。
探索一条符合西安市实际的
“名校+”改革路径
“名校+”工程使一大批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实现了快速蜕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表明,“名校+”工程是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分有效的举措。
据市教育局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名校+”专班负责人王丽琼介绍,西安市将坚定不移持续深化实施“名校+”工程。下一步,将围绕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增量分配、“名校+”考核激励等多个制约“名校+”工程发挥实效的难题,重点研究,积极探索,努力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新闻推荐
2020全球创投峰会的关注焦点,西安“TOP系列”榜单昨日隆重揭晓。今年共有1513家本土企业踊跃参选,近百位投资人参评,最...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