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石榴花含苞待怒放 走近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

西安日报 2020-08-12 05:07 大字

奥体中心“一场两馆”。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

■文/图记者靳鹏

西安人一说起全运会场馆,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西安市奥体中心。8月11日上午,“聚焦全运场馆·聚力追赶超越”第十四届全运会融媒体采风活动首先组织记者团来到了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核心区并拥有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和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这“一场两馆”的西安奥体中心园区,未来的十四运盛会上,这里将因承办全运会开幕式、田径、跳水、游泳等大型活动和焦点赛事而吸引众人的目光。

十四运主体育场一朵含苞待放的“石榴花”

全运会主场馆往往都承载和传达着举办地的人文特征、历史文脉和承办主旨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颇受人们的关注。作为十四运会新建场馆的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将承担十四运主赛场及开幕式主会场的重任。

走进体育场,数十根大型V柱撑起绽放中的“石榴花”最让人感到震撼。据介绍,把西安市市花石榴花应用于主体育场的造型,寓意“丝路启航,盛世之花”。“到了晚上,通过有韵律的28个立面花瓣和屋面花瓣的起伏变化,并以LED泛光照明变幻,这座富有现代、动感、韵律的现代化体育场的美丽超乎想象,这里绝对会为十四运的举办增光添彩,也一定会成为古城西安新的‘打卡圣地’!”西安奥体中心主体育场项目经理谢恒充满自信地说道。

拥有6万个座位的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的比赛场地按照标准400米综合田径场设计,共设9条环形跑道、10条直跑道,内含一块国际标准足球场。400米标准跑道采用国际顶级橡胶跑道。足球场采用专业级天然草坪,对标行业内最高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10月9日开工建设以来,西安奥体中心项目的100多家参建单位按照高质量建设国际标准赛事场馆、世界级工程的要求,严把每一道工序、每一项工艺,克服施工难题,精益求精保进度,不断刷新我国大型场馆建设纪录。作为国内首个5G全覆盖的体育场,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将让观众享受到最新技术带来的沉浸式观赛体验。

能容纳1.8万人的体育馆

十四运闭幕式将在此举办

能容纳1.8万人的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与主体育场相邻,体育馆的外形硬朗,显现出了高原之态、宫殿之势,与主体育场的端庄优雅形成动静之趣,表达出“雄浑塬上,梦回长安”之意。据介绍,这座国内首屈一指的多功能馆将承担第十四届全运会闭幕式等重要任务。

“这座体育馆建筑面积10.8平方米,地上5层。主体建筑高41.6米,建筑周长709米、建筑直径226米,可容纳1.8万座,其中,一层3000个座席为可拆卸座席。内场篮球场是按照国际最高水平篮球比赛的标准设计、建造的。场馆在设计施工中采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材料,例如采用了双层经纬式网架结构,这种结构和设计不但跨度大、含钢量低,同时,还能实现快速施工的目的。整个场馆由16个角组成,见棱见角、气势磅礴。从顶部看,16个角舒展绽放,像盛开的花瓣;从侧面看,这些角伸向空中造型如飞檐,又有宫殿之势,许多三角形的钢化玻璃嵌入其中,增加了建筑的灵性与柔美,又实现了内部采光需求。”场馆讲解员张颖边介绍边带领众人参观,随后,她指着体育馆正中心上方悬挂的巨大斗屏说道:“这是现在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一块斗屏,可视面积达到了541平方米,分为四块外屏加四块内屏,在场馆里每一个座位上抬头,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斗屏上播放的内容。此外,体育馆中间还设置了2圈630平方米的环屏,2个110多平方米的端屏,可以随不同场景进行切换,根据比赛、演出、会展的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转换使用。”

据了解,在承办完十四运闭幕式文艺演出之后,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依然会拥有极高的使用率,一系列篮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国际A级比赛有望在这里举办,同时,这座现代化体育馆还具有演艺和会展功能。

国内首座“5G+智慧”体育馆

陕西省跳水健儿将在此争金夺银

与上述一场一馆组合成“品”字形结构的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以“鼎”作为建筑形体的本源,体现了鼎盛中华的主题。此馆不但完全按照国际泳联的标准进行建设,而且采用国际先进的5G技术,是国内首座“5G+智慧”国际标准的体育场馆,同时实现WIFI6系统。为了尽早实现一场两馆5G网络全覆盖,现场工作人员如今正在紧张而忙碌地进行着线路的铺设和调试。

众所周知,跳水一直是陕西体育的“金牌项目”,在一批高水平教练员的精心培养下,先后涌现出田亮、秦凯、司雅杰等世界冠军,为三秦父老在国内外赛事上赢得过无数荣誉。不久之后,十四运的跳水比赛就将在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举行,而就在今年6月底,省跳水队的教练员和健儿们已经率先在自家主场进行了一番实战演练,大家对这座崭新场馆的硬件设置均赞不绝口,也都期待着在十四运上能够延续陕西跳水的辉煌,用最精彩的表现回报家乡父老的支持。而在十四运之后,拥有4000个座位的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古城市民的“水上娱乐中心”。

新闻推荐

创造“高新第一速度”的年轻人

“为抢抓工期,实现项目全面交工。疫情过后,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年轻人一直待在项目上,没黑没白,就没出过鱼化寨,着实让人心...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