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变身””宜居乐园

各界导报 2020-08-10 07:11 大字

略钢小区楼体外立面焕然一新□ 记者 满淑涵 文/图

告别空中“蜘蛛网”,院里处处“养眼绿”。午后时光,66岁的王惠章喜欢摇着蒲扇,坐在单元门前的绿荫下纳凉,跟街坊邻居聊聊小区“新颜值”。

王惠章所在的略钢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今年7月刚刚完成改造,属于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记者从灞桥区住建局了解到,略钢小区改造工程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整治、房屋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等项目。目前,小区内7栋住宅楼外墙真石漆施工全部完成,每家阳台统一位置安装了空调格栅,车位、绿化带交错布置,架空线缆全部落地,原来的垃圾堆放点被翻新为休闲广场,各种健身器材整齐布设其中。

90岁的张维发老人扶着助行器在院子里散着步,满眼喜欢,不停称赞。他说,过去小区居民想要活动活动,得过马路到市政绿化带找健身器材玩。如今一到傍晚,休闲广场就热闹起来,大家在这里打羽毛球、荡秋千、跳舞,院里就像搬进来一座小公园一样。

“你瞧,这一排窗户是我们这栋楼的厨房。过去大家为了使用空间大一些,都在窗户根朝外加装了一截,家家户户吐出个‘小舌头’,不好看也不安全。”李阿姨是略钢小区的老住户了,她说,得知小区要统一改造,大家都赞同拆除“小舌头”,自己也不能拖后腿。“就像古时候六尺巷的故事,你让一分,我让一分,大家都能住得舒心。”

除了“好看”,改造后的家园更突出“好住”。王惠章家住一楼东户,由于房子“年龄”大、老化严重,冬天燥冷、夏天闷热,三九天、三伏天成了老两口最难挨的日子。“不过,去年冬天室温明显提高了,我还专门用温度计测了,确实高了两度。”王惠章说,小区楼体去年进行了防水保温施工,换上新型材料保温板,喷涂防护砂浆,改造的实用性立竿见影。

住得舒适,还要住得安全。小区居民反映,过去小区没有院门,单元口没有楼门,大家就在楼栋之间自己垒起围墙、装上铁门,不仅影响美观,还挤占公共空间;步道两侧的路灯年久失修、无人问津,天一黑,院里清冷一片。

“现在好了,违章建筑、临时建筑拆除了,路灯亮了,隐形防护网装上了,24小时全覆盖无死角监控系统开转了,居住环境的安全系数也提高了。”带着孙子在院里嬉戏的严叔叔说道。

为了把改造工作做到居民心坎上,纺织城街办对略钢小区等所辖改造点开展了意愿调查。纺织城街办城市建设管理科科长海文博说,像更换防护网,修护自来水、污水管道,加装电梯都是居民呼声较高的改造项目,怎么推进?何时实施?还要继续倾听民意,根据不同小区的建设条件有序规划、分步落地。

随着国家政策“加码”,各地老旧小区按下“快进键”。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6部门联合印发《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社区宜居环境”“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培育社区绿色文化”等五项内容,并提出,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因地制宜推动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各类社区绿地,配建停车及充电设施,加强噪声治理,提升社区宜居水平。

“老旧小区居民大多是老年人群。我们当下改造的目标是什么?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宜居要求?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近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老年建筑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张倩带着团队做了大量适老化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调查。她认为,老旧小区改造不是简单地“涂脂抹粉”,收获路人的“点赞”,而要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因此,改造只是提升宜居性的第一步,未来还应从生活配套的便利性来进一步完善居住环境的功能,推进绿色社区创建。

新闻推荐

西安市第一中学 追求卓越 止于至善 奏响学校发展最强音 —“双一流”知名学府的优秀生源基地西安市第一中学发展纪实

学校代码010301学校主要殊荣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全国超常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