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唱响“迎全运、惠民生”主题 运动热情激发古城新活力
营造喜迎“十四运”氛围,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和“健康陕西”建设。近年来,西安体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对标本周期全民健身计划和构建“15分钟健身圈”、“健康西安”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唱响“迎全运、惠民生”主题,各项工作成果显著,为推动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功能完善”
“对照《西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各项指标任务均按计划完成,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广泛。全民健身在倡导健康生活、凝聚人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发挥更加积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近年来,西安体育始终坚持以“全民全运、全运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让更多群众享受体育惠民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广泛,群众体育健身经常化、生活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丰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各类体育组织在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方面作用发挥明显。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全市人口的近半数。
截至目前,西安市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余名。市、区两级共有体育社会团体172个,全市共有体育晨晚练活动站点近2000个。西安市还以市、区两级关爱空巢老人体育健身志愿者服务先锋队为抓手,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西安市全民健身工作提供服务保障。同时,西安体育以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为切入点,带动全市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力唱响“我要上全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持续推进“一区县一体育品牌”创建活动,各区县(开发区)体育品牌价值和办赛能力不断提升。
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施行办法》,不断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建设与管理。市级国民体质监测车依托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宣传推广体质监测服务。积极推广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开展体医结合运动处方培训。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科学指导”的思路,广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五进”活动,积极推广普及广播体操和落实工间健身,通过开设健康大讲堂、体育健身技能指导、发放科学健身知识手册等多种形式,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覆盖”全市
“近年来,西安市对各类健身设施统筹规划,建管并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丰富,基本实现城乡‘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基本覆盖全市。”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道。
按照《西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要求,本周期内,西安市已实施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0多个,实现全市社区、行政村高质量、全覆盖。实施多样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在大型社区、小型公园、老旧厂房等地规划建设有多个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健身房、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在大型景区、公园规划建设综合性全民健身园区(长廊)11个。在城市运动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长乐公园等公园打造了多个智能化全民健身园区,满足不同人群健身需求。以打造“15分钟健身圈”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建管并举”的工作思路,规划建设了一批集健身步道、健身器材、多功能运动场地等于一体的大型全民健身园区。广泛实施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健身房等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同时,不断加大场地设施的维护管理力度,定期对各类健身器材实施清查维修,确保其安全性、公益性。下一步,西安市有关部门还将加大力度做好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器材设施安全性、公益性,进一步夯实“15分钟健身圈”和全运惠民工程任务,不断提升群众全民健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健身服务,西安市还精心打造了“西安体育大管家”智慧平台。该平台建设以“开启体育生活云时代”为主题,实现对全市各类体育资源、体育信息的精细化分类和动态实时管理,解决群众“去哪健身、和谁健身、如何健身”的问题。目前该平台已通过相关部门评审,计划于年底前上线使用。
(本组文图均由记者张勇采写)
新闻推荐
西安市雁塔区长沣路一家茶馆门前,每天早上都会有环卫工人来这里免费吃早餐华商报记者赵彬摄茶馆老板无意间看到环卫工人大...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