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图说》碑:现存最早的大型黄河水利图碑
7月18日,由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担任院长的黄河考古研究院在郑州正式揭牌,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故事传播引人关注。说起黄河文化,就不得不说说珍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明代石刻《黄河图说》碑,该碑是现存最早的大型黄河水利图碑,全面反映了明代中期黄河分流时期的运河和黄河情形,系统总结了明代治理黄河和运河的方略,对研究明代中前期的黄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源自青海的黄河,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条河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然而黄河流过黄土高原后,原本清澈的河水便携带了大量泥沙,水色浑黄,水流变缓,泥沙淤积,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以致下游地区在历史上一直饱受水患的折磨。”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文博专家赵力光在《图说西安碑林》一书中称,翻开中国历史,黄河水灾的记载比比皆是,仅明朝270余年间就有456次。频繁的水患导致良田被毁,百姓流离。
明代对于黄河的治理十分重视,担任右副都御史的刘天和奉命总理河道,他所总结的治黄理论及刻制的河防专题图便应运而生。刘天和,字养和,湖北麻城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嘉靖年间任陕西巡抚,嘉靖十三年(1534)因奉旨总理河道有功,加封工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1536)改兵部左侍郎、总制三边军务。嘉靖二十四年(1545)卒。他为人清正廉明,著有《问水集》,是对他多年来治河经验的总结。《黄河图说》碑中所绘地形图,即是他主持浚河34900丈、筑堤12400丈、修闸15座、顺水坝8座后,黄河流域的情况。
《黄河图说》碑高173厘米、宽98厘米、厚20厘米。碑首为半圆形,内刻长方形碑额。额题“黄河图说”四个篆文大字。碑身刻明嘉靖十四年黄河流经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地形图。《黄河图说》碑左上角为《古今治河要略》,整理记录了《禹贡》中关于黄河的部分内容,以及贾让、欧阳修、任伯雨、欧阳玄、余阕、宋濂等人的治河策略和言论。右上角为《国朝黄河凡五人运》,记录明初至嘉靖十四年时黄河五次改道入运河及治理的情况。此处所说的运河,即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开通的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中连通南北的重要部分。黄河五次流入运河分别为明永乐九年(1411)、正统十三年(1448)、弘治二年(1489)、弘治五年(1492)、嘉靖十三年(1534)。这五次入运河,有的是人为治理黄河而引入运河,有的则是因为黄河故道淤塞决口,分流冲入运河,导致运河淤积,水患严重。《黄河图说》碑中所标注的地点、山峦、州府、河堤等与史料记载相合。图左下角刻《治河意见》,是刘天和本人对治理黄河的一些看法。他总结出黄河频繁泛滥、改道的六个原因,颇有见地。
《黄河图说》碑是现存最早的大型黄河水利图碑,是明代中期黄河图的典型代表。虽然黄河数次改道,图中所绘黄河水域流向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此图仍为研究历代黄河治理情况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黄河图说》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还藏有一方《小黄河图》,已残缺,仅剩右下角部分,但从图上来看,与刘天和所立的《黄河图说》碑内容基本一致。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关于注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西规国际港地字第(2018)002、003、004、005、015、016、017、018号)的公告
我分局于2018年1月30日向西安国际陆港文远置业有限公司核发了其位于迎宾大道以东、规划路以北的“西安全运村一期1#...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