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儿子的风范 读《百年小平》
□亦杰
近读《百年小平——邓小平的故 事》一书,对曾经三落三起的大政治家邓小平在“文革”中的两则小故事“邓小平小道”和“到韶山”尤感兴趣,读后浮想联翩。十年动乱,邓小平被打成“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其实已经是他第二次被打倒了,第一次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央苏区。谁也想不到,年近七十的邓小平在经历了几多批斗、几年赋闲后,又会回到政治舞台。人们同样想不到的是,仅仅三年,他再次被打倒。粉碎“四人帮”后,意志如钢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坚定地举起了改革开放的旗帜,并且从此把中国带上了经济建设的快行道,同时也使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落三起,在全世界政治家的生涯里都是绝无仅有的,而邓小平做到了,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目标,他心中装着祖国母亲。这,就是人民儿子风范。
(一)
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曾被安排至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江西人民把邓小平上下班走过的红沙石路称为“小平小道”,并作为邓小平进行思索的象征。小道作证,邓小平被打倒后仍与人民心连心。他和工人们在一起,远离政治漩涡,没有标语,没有批判,也不再孤寂,一起干活,一起说笑,实在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活享受,甚至是一种幸福。为了改善生活,邓小平带领全家开荒种菜、养鸡收蛋,在恶劣的环境中尽可能去寻找乐趣。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邓小平始终用写信的方式保持与中央的联系,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比如林彪反党集团被揭露后,他立即给毛泽东写信,用真切的语言坚决拥护中央对林彪反党集团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了工作的请求:“我自己觉得身体还好,虽然已经68岁了,还可以做些技术性工作(例如调查研究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工作七八年,以补过于万一。”读到这里,不禁想起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位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的情怀当然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邓小平与范仲淹在谪居生活中仍然“忧其民”这一点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官场文化的精华。与邓小平相比,我感到惭愧。“文革”中,我作为一位大企业的宣传部长,被造反派打成“刘邓路线的走卒”而批斗80多场,并撤职下放车间劳动改造,当时感到天崩地裂,悲观失望,信念动摇,很少想到党和人民,以致落实政策以后,不想再做宣传工作。与伟人相比,我显得多么渺小、自私。因此,我非常敬仰邓小平的崇高境界。
(二)
尽管邓小平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但他对于毛泽东始终是敬重的。“这种敬重,不是那种浅薄的服从,不是那种盲目的崇拜,不是那种趋炎附势的附和。他对毛泽东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质朴的。他对毛泽东的认识,也是有分析的和清醒的。”的确如此,在长期的革命年代,他一直在毛泽东指挥下战斗,对毛泽东的英明和伟大衷心信服。对毛泽东晚年日趋极“左”的思想和做法,特别是发动“文革”这一行为,邓小平反对的态度是鲜明和坚定的,并想用他的努力来纠正这一错误。虽然对于毛泽东的错误做法有异议,但是,对于毛泽东的敬重,从来没有改变过。他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对此邓小平的女儿做了概括:“父亲对于毛泽东的态度,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几个字:敬重,却不迎合。这种敬重,是真诚的;而不迎合,也是坚定的。”对此,我深有感悟:革命家的胸怀是不能用常人的心态来猜度的,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态度是非常理性的、非私人恩怨的、以大局为重的。这正是邓小平超人之处。
(据《西安日报》2004年08月14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樊华)7月10日,由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主办的创意文旅短视频大赛正式启动。本次大赛以“360°印象航空城”为主...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