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什么让娃学乐器 146个娃的经历有你影子吗 西安一高中生调查发现,家长功利性没那么强了

华商报 2020-06-14 02:04 大字

高二学生张艺凡做调查是因为小时候学琴从未体会到快乐,因此中断了好多年,让她欣慰的是,调查结果发现,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的功利性没那么强了,但面对孩子的不认真,仍然存在“语言暴力”。如何正确陪伴孩子学习乐器,张艺凡建议:多一些走心的鼓励,少一些毫无灵魂的“你好棒”。

小时候学钢琴枯燥、痛苦

妈妈打断了三根塑料尺

张艺凡是西安铁一中国际部高二学生,近日,她发起了一项网络调查:爸妈,你为什么让我学乐器?对西安146位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经历进行了调查。

说起调查的初衷,张艺凡说主要源于自己的学钢琴经历。张艺凡四岁开始学钢琴,“当时看到电视上钢琴家演奏,觉得很棒,父母也刚好有这个意愿。”张艺凡说,当时只看到了光鲜的一面,并不知道练琴是一个辛苦和枯燥的过程。

“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学琴从未体会过音乐带给我的快乐。”张艺凡说,刚学琴半年时间里一直在练习调指、抬指等基本功,完全没有乐趣,她又属于比较调皮的小孩,练不好父母就会打,练琴成了一项任务。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四年级,张艺凡开始消极怠工,任凭妈妈打断了三根塑料尺,她就是窝在弹钢琴的角落里不愿意继续。就这样,练琴这件事在打和被打之间中断了。

因为一档节目重新学琴

现在练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谁也没想到,这件事居然因为一档综艺节目发生了转折。张艺凡上高一时看了一档声乐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节目中各大院校的声乐系学生用音乐传达自己的情感,“同样是音乐,声乐可以,钢琴为什么不可以呢?”对于钢琴,张艺凡又萌发了重新学琴的想法,“最初的目标是可以给节目中的选手伴奏,现在只是很享受弹琴的过程。”张艺凡说,虽然好多年没有弹琴,但小时候的基本功还在,重新捡起来并不难,每周一次钢琴课,每天练习一到两小时,现在学琴反而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为什么会快乐?张艺凡总结,小时候拿到曲子只是弹,并不懂其中表达的情感。随着年纪的增长,对音乐的理解也更深入了。练琴的方法也做了调整,练习之前先去了解曲子的创作背景,这样练起来就是带着感情的,有时还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情绪。“练琴变得非常个人、多元,很享受这个过程。”张艺凡说,有时候弹的比较满意的曲子,会录音后发给好朋友,也能从中得到鼓励。

这种前后的反差让张艺凡陷入思考,现在的孩子练琴是否也会遇到和她类似的问题,他们的家长是如何陪伴孩子的,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到底应该如何和谐相处?为此,她发起了一项网络调查。

调查

近七成家长:希望音乐带给孩子享受和陪伴

此次调查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西安有过学习乐器经历和正在学习的孩子家长进行调研,共收回问卷146份。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西洋乐器占比达三分之二,但比起以前多数人选择钢琴和小提琴来说,选打击乐、吉他、萨克斯等乐器的也多了。不少人开始学习民族乐器,如阮、扬琴、唢呐、笛子、琵琶等。

乐器选择更多样性

近五成由家长和孩子商议决定

调查显示,多数同学学习乐器是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很多家长将自己的“音乐梦”或多或少地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这也导致了部分家长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意愿附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近五成家长表示乐器种类的选择由家长和孩子商议后共同决定,8%的家长替孩子做决定,只有不到30%的家长单纯参考孩子的喜好。

调查结果让张艺凡比较欣慰的是,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的功利性没那么强,也更愿意花时间在基本功练习上。

超六成的家长认同扎实的基本功练习,比快速上手、学会成品曲目更重要。

对于学习的初衷,近七成家长称“希望孩子通过学习体验音乐艺术,培养气质、拓宽眼界,希望音乐能作为一种兴趣给孩子带来享受和陪伴”,而不是让孩子进行专业培训或从事相关职业。只有不到20%的家长,“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在校园、职场上有“才艺展示”的机会”。张艺凡说:“可以看出,家长们的初衷功利性逐渐弱化,更多人看重这一决定给孩子带来的长远收获和影响。”

对于考级、参赛、表演的追逐虽然热度未减,但多数家长的目的已经更加“佛系”。他们更希望孩子通过这些磨练了解自己的水平,激发学习的动力,或者积攒登台经验,培养自信等等。看重证书来证明能力,提升孩子竞争力的家长占比不足20%。

与此同时,乐器学习中孩子的自主性增强了,超过60%的家长表示会安排时间辅助孩子,具体的练习内容由孩子自己把控。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孩子学习音乐的时间在6年以上,超过一半孩子为中学生且持续学习并未放弃,但能保证每天练习的孩子不到三分之一,半数孩子每次练习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

不够认真拒绝练习

七成孩子会承受“语言暴力”

什么样的情况能点燃家长的怒火?调查显示,乐器学习中最大的“矛盾冲突”表现在两方面:学习、练习不够认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家长又帮不上忙,干着急没办法;孩子不够认真、拒绝上课练习、甚至想放弃,家长的努力眼看要付之东流,着急上火;两者占比超过70%。

当孩子犯错、练习不好、情绪不高、想偷懒时,70%的孩子都会遇到家长“练不好就别吃饭”,“错一次三遍”,“练了多少遍还不会”这样的语言暴力,甚至打骂体罚。当孩子遇到问题、瓶颈时,还有40%的家长并不愿意跟孩子聊聊到底是哪里出问题,而是责备、批评,让孩子自己死磕,甚至出现动手情况。

建议

家长应多一些走心鼓励,少一些毫无灵魂的“你好棒”

做完调查问卷,张艺凡找到了自己曾经“半途而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的沟通方式太过专制,一味地指责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为了给其他学习乐器的孩子和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张艺凡还特意请教了几位艺术教育的老师。

“我想对家长们说,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放下自己家长的身份,平等地和孩子沟通,真正理解孩子之后,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张艺凡说,希望家长多多“鼓励教育”,而且是走心的鼓励,少一些毫无灵魂的“你好棒”“加油”,更多地是对孩子相应表现的鼓励。“比如当你觉得我们多练几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时,你可以说“我觉得你演奏的很好,我想拍一小段留作纪念。””

张艺凡说,完全包办会让孩子失去自主学习能力,漠视则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不爱自己,孩子需要的是陪伴型家长,“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沮丧失望时,希望爸妈愿意信任我们,听听我们的想法,给我们时间去消化与试错,给我们空间去思考和休息,或者帮助我们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或者向老师请求帮助。”对于正在学习乐器的孩子,张艺凡想告诉他们:“不要在意老师、家长、同伴怎么嘲笑你,坚持做下去,音乐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新闻推荐

19岁小伙分饰三角诈骗女孩近3万元

面对冰冷的手铐,19岁的范某悔恨不已,但法网恢恢,他要为自己的诈骗行为埋单。今年6月4日,西安新城警方接到一名年轻女...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