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保护传承 百年易俗社的“非遗文化”

西安晚报 2020-06-13 05:12 大字

创建于1912年的易俗社,是秦腔文化传承的一张名片,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秦腔保护单位。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昨日,一场围绕如何更好保护、传承百年易俗档案资料,发展非遗秦腔文化的学界座谈会,在西安易俗社展开,多位业内著名学者参会。记者从座谈会获悉,为全面整理、抢救性保护易俗社珍贵艺术资料,易俗社将于今年着手编纂易俗社文化系列丛书。

作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西安易俗社在2014年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该社现存剧本1000余卷,社史资料300余卷,以及照片数千张,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档案不仅是秦腔发展史的活化石,更让易俗社成为秦腔文化“博物馆”。

在昨日的“2020非遗日·易俗社史料研究座谈会”上,包括苏育生、甄亮、李明瑛、何桑等多位戏剧界专家,围绕易俗社的办社理念、百年社史、好戏名家、对戏曲文化引领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他们认为,百年来,易俗社在中国戏剧史上建立了独特地位,特别是对秦腔艺术的开拓创新,对秦腔传统的继承弘扬,对秦腔文化的移风易俗,对秦腔核心价值的发掘和构建,形成了历百年而不衰的艺术精神——“易俗精神”,为我国戏剧艺术乃至世界戏剧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如今的西演·西安易俗社不仅是我国戏曲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品牌,而且是本土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

如何在新时代守护好这座“非遗宝库”,让优秀传统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同样是研讨会重点。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惠敏莉表示,除了继续致力建立有利秦腔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寻求创新点和突破点,实现易俗社秦腔文化的长久发展,今年,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还计划与陕西人民出版社携手,全面梳理易俗社百年历程中的编剧文化、制度文化、表演文化、观演文化、舞美文化、传播文化、习俗文化等,推出一套易俗社文化系列丛书,“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萌发了想法,经过反复论证,今年将付诸行动,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人了解秦腔这一中国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瑰宝,为学界、后人更好研究‘易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基石,也为不久后将在古城绽放的易俗文化街区增添亮点。”记者孙欢

新闻推荐

非遗文化进校园 小学生和皮影传承人演“微剧”

本报讯(记者张潇通讯员王盟)“这个也太好玩了,我头一次玩皮影小人。”西飞一小四年级一班李靖琪小朋友非常开心地说,这是...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