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评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成都商报 2020-05-09 03:41 大字

文/焦元溥

首先要说的,是这本书叫做“音乐的故事”,而不是“古典音乐史”。因此如果你发现作者讲爵士乐、摇滚乐和披头士远远超过韦伯恩、梅西安与施托克豪森,音乐剧多过歌剧,可千万不要觉得讶异。

既然是“音乐的故事”,主要讨论的范围又长达2000年,这本书自然不可能详尽介绍个别作曲家的生平与作品,也不可能是名曲指南。那作者古多尔要讨论什么呢?他最主要的内容,在于告诉读者今天听到的音乐,为何会是这样的面貌:比方说,什么时候我们从单声部歌唱演进到多声部?什么时候我们把旋律配上和声?摇滚乐在什么时代背景中出现?

古多尔不只交代事实,更不厌其烦地解释背后的原因,回答各式各样的“为什么”。如果你想知道为何钢琴键盘上一个八度里是12个音,大调和小调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对位”,为什么要有“不和谐音”,甚至摇摆乐为何听起来会摇摆,“流行音乐”何以取代“古典音乐”成为世间主流,身为作曲家的作者都毫不怯战,以最少量的音乐术语和最精简扼要的篇幅,为一般读者说明道理何在。作者写作很认真笃实,而你若能带着幽默感阅读,更能被古多尔的文笔逗乐,边读边听之外更能边读边笑。

也正是因为古多尔的写作目标明确,他才可以从西方音乐的立场来谈“音乐的故事”,而所谓的“西方(经典)音乐”,从19世纪末至今,经过这120多年来信息逐渐无国界的发展,现在的“经典音乐”已是高度融合性的概念。这种融合,并不只在我们的垃圾车播放贝多芬《致爱丽丝》,或周杰伦在作品里引了柴可夫斯基《船歌》,若能真正认识音乐艺术的内涵,特别是它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从中欣赏“西方”,同时也可欣赏自己。

不过,即使古多尔博学雄辩且思路通畅,这本书也不是不可置疑的。比方说,我就不能同意他对瓦格纳“影响力”的评论。我讶异作者居然对弗兰克与其学生对瓦格纳的崇拜视而不见,更疑惑他何以不理解“影响”可以展现在恰恰相反的表现上——写得像张爱玲,或刻意避开张爱玲,其实是一体两面,背后都是祖师奶奶巨大的身影。更何况大作曲家有办法另辟蹊径,例如德彪西就是从刻意摆脱瓦格纳的压力中找出新方向。

至于其他更个人化的观点,诸如“李斯特的曲子旋律性不够,曲调让人记不起来”“勋伯格用十二音列技法所写的作品都不好”“电影音乐是古典音乐的救星”等等,对此我有自己的意见,读者更可以有相异的看法。但无论我们是否同意古多尔,他都以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尽可能详细申说,态度开放而非独断。至于偏见,古多尔当然也有——别忘了他是英国人,而我觉得他对英国作曲家与音乐活动的重要性,有时显得过于强调。但这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当他在评介亨德尔时,你会知道他下笔时绝对动了真情,而我也深深被他的文字感动。

新闻推荐

西安昨召开全域治水工作新闻发布会 到2025年新增生态水面2.65万亩

5月8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西安市全域治水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相关单位和区县负责人就西安市“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西安市河...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