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印发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到2025年粮食产量 保持120万吨以上
记者15日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指出,要实行粮食安全市、区(县)长责任制,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到2025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20万吨以上。
1.培育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市民需求的瓜果蔬菜
主导产业:
猕猴桃、奶山羊
特色产业:
时令水果:户太葡萄、临潼石榴、灞桥樱桃、长安桃、蓝田大杏、阎良冬枣
特色养殖业:临潼奶牛、蓝田中蜂
区域特色产业:周鄠沿渭苗木花卉生产区、蓝田白皮松苗木生产区、长安和秦汉新城花卉生产区、临潼番茄制种产业、秦汉新城茯茶产业
稳定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粮食安全市、区(县)长责任制,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旱作节水、立体种植、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到2025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20万吨以上。
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以猕猴桃为代表的果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完成猕猴桃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面积10万亩以上。加快发展以奶山羊为代表的现代畜牧业,到2025年,全市奶山羊存栏达到30万只以上。做强以瓜菜为代表的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满足市民需求的绿色有机蔬菜和特色瓜菜。
做精区域特色产业。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思路,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基地。以户太葡萄、临潼石榴、灞桥樱桃、长安桃、蓝田大杏、阎良冬枣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时令水果;以奶制品、蜂产品、肉类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临潼奶牛、蓝田中蜂等特色养殖业;以周鄠沿渭苗木花卉生产区、蓝田白皮松苗木生产区、长安和秦汉新城花卉生产区、临潼番茄制种产业、秦汉新城茯茶产业等为重点,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发展特色食品、手工业等乡土产业。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猕猴桃、羊乳产品和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流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拓展乡村旅游业。到2025年,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达到6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达到30个,创建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各涉农区县因地制宜打造2至3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3至5个乡村旅游品牌。
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升级。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镇(街)和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能力及物流配送能力全覆盖,创建一批市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区(县)、示范镇(街)、示范村,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2.优化空间结构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特色产业强镇
优化现代农业布局规划。建立区域特色、资源优势、生态承载、环境保护基本平衡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空间和产业结构,推动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
推进特色产业强镇建设。发挥镇(街)上连区(县)、下连村的纽带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特色产业强镇。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镇(街)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农业小镇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
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带动。支持镇(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目标。
3.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50家
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50家。
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建设集种养、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多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等,拓展农业功能。到2025年,全市力争建设10个以上田园综合体。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各涉农区县(开发区)积极创建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明确创建标准,提升创建水平,到2025年,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20个以上。
4.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挥标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及农产品仓储物流(含冷链)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
推进绿色化生产。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大力实施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农业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到2025年,全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实施品牌化发展。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识认证工作,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西安市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市场化水平。立足大基地,对接大市场,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互联网+流通”,促进建立立体化营销模式。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引导供销合作社、粮食流通、大型商贸等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每年组织实施农业技术研发项目50项;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每年选派不少于120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一线。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5.完善政策措施
规范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在项目安排上向乡村产业倾斜,支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品牌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鼓励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支持中央和陕西省政策性涉农保险提标、扩面,积极推进西安市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工作。各涉农区县(开发区)要落实国家、省级、市级政策性保险配套资金,充分发挥“三农”保险保障能力。鼓励西安市融资担保机构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拓宽担保业务类型。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提高新增存款在当地投放的比例,重点支持乡村产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探索应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广“统贷联放”金融服务模式,统筹融资需求、深化联结机制,围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提供“信贷+投资+担保+保险”综合融资方案,提升农业产业融资获得感。
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投入乡村产业。加强工商资本跟踪监管,引导监督企业严格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不得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不得侵害农民财产权益。
落实和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探索市县联动“点状”供地模式,并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产生的土地指标,优先用于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落实面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审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和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本组稿件首席记者张端采写
新闻推荐
2020年春节,因为一场疫情,我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不去聚会、宅在家中,人们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各地的线上图书销量也随之出现了...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