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5国语言开拓全球市场 她让“兵马俑”有了洋面孔

三秦都市报 2020-04-11 01:52 大字

公式 以外国人肖像为原型的工艺品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年前,54件等比例制作的“兵马俑”复制品,用泡沫板包裹后,被吊车装进了集装箱。

从西安临潼区出发,集装箱在4天后运抵天津港,由此漂洋过海完成45天的“漂流”,前往德国法兰克福。

昨天,制作这批工艺品的杨晓娟告诉记者,与传统工艺品不同,这些复制的兵马俑大多是“洋面孔”,造型更现代、表达更时尚,让这种崭新的艺术形象走向世界。

为和外国游客交流自学5国语言

从事秦俑复制近20年,杨晓娟从不认为自己是在经营生意。她是临潼区西杨村人,这里距秦始皇陵1500米,从这个村子出土的秦陵兵马俑,曾震撼世界。

杨晓娟的母亲参与过秦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小时候,她有机会跟着母亲进入俑坑,对一堆堆陶俑碎片,产生了兴趣。

当年,秦兵马俑考古队队长、考古学家袁仲一借住在杨家,“袁叔叔一有时间就在屋里雕刻,一坐就是一天,给我介绍兵马俑的体型、造型,讲历史故事。”

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陆续面世。也是从这时开始,杨晓娟开始着迷于兵马俑的塑形、雕刻技法,在她看来,这些体型高大、造型精致的秦俑承载和见证了中华古代文化,是“会说话”的传奇。

1999年,杨晓娟和丈夫庞红利在自家的小院里办起了小工厂,制作兵马俑工艺品。从模具制作、塑形,到烧制、抛光、雕刻,她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要将兵马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全世界一睹‘大秦风采’。”

受限于创业初期的经济能力,彼时,工厂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复制品,销售渠道主要依赖摆摊零售。为了更好地和外国游客交流,她买来英语磁带练习口语,并自学德语、意大利语等5国语言。

制作工艺品开通海外网站

2005年,杨晓娟自学互联网知识,不仅开通了海外网站,还办起了网店,复制工艺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知名度越来越高,有外国客户找到她,希望突破陈规,制作一些以外国人肖像为原型的“兵马俑”工艺品。这倒是提醒了杨晓娟,“这是中西文化的碰撞。”4月10日,她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让“兵马俑”变身“洋面孔”是更富想象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全世界都“看得懂”,可以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共鸣。

为了准确把握人物造型特点,杨晓娟向西安美术学院的老师求教,在三维塑形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烧制技法,还原“美国大兵”“肖像兵马俑”等特色,烧制出来后,通过海上运输发往外国。

“我一直思索着怎么开拓全球市场。”她还将工厂的老窑洞改造成兵马俑手工DIY体验室,让全世界的游客感受制作过程的魅力。截至目前,杨晓娟制作的兵马俑工艺品已落户40多个国家,每年要接待近4000名外国游客。

眼下,工厂复工,杨晓娟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她说,通过“洋面孔”的“兵马俑”,全世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了解陕西、认识陕西、爱上陕西。

本报记者宋雨

新闻推荐

西安警方破获一起“五步法”新型“刷单”诈骗案

新华社西安4月9日电(记者姚友明、陈晨)以提供“刷单”兼职工作为诱饵,通过明确分工,将受害者一步步引入精心伪装的诈骗陷阱…...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