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安的酒店给湖北籍客人做热干面

澎湃新闻 2020-02-10 07:30 大字

原创 止小戈 龙哥的战场

口述| 齐博闻 · 编辑| 止小戈

来源:龙哥的战场(zhige_story)

我叫齐博闻,春节期间,我在西安闹市区的一个酒店当“服务生”。

这个春节,我原打算好好陪女儿过个生日,她十岁了。但除夕那天,单位紧急通知,回去上班。一场来势汹涌的新型冠状病毒,打乱了节奏。

武汉封城的第二天,远在西安的我也收到了波及。

随之而来的信息是,封城前,500万人离开武汉,散布于全国各地。十多天后,依然流浪在外。

来自全国各地的关爱先后涌向武汉,与此同时,也收到了四面八方的排挤与歧视。

1月28日,我们街道办事处按照上级指示,确定辖区内一酒店,用于临时收容湖北籍旅客。街道办事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临时党支部,负责服务好湖北籍旅客。

作为青年路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我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酒店服务生,为来自湖北籍的客人们服务。

自疫情公布以来,湖北、武汉,被推向了舆论的塔尖。

许多湖北人,顶着巨大的压力。一夜之间,仿佛湖北人成为了最不受欢迎的人。至于离开武汉的500万人,这段流浪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刻骨铭心吧。

大家一边转发着朋友圈“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一边看到“鄂”字车牌就唯恐避之不及,谈鄂色变。更令人心冷的是,很多极不友好的宣传横幅,被当作创意,发送到了网络各大平台。

人人自危时,大家选择性的忽视,遭受病毒袭击最严重的是湖北,他们也是受害者。

其实,我们已经是武汉主动封城的受益者了。我们运气好,事情没发生在我们头上。当事情落在我们头上时,是否也希望被排斥?

当我告知好友,我要去陪护湖北籍客人之后,一个个反对的声音出现了。

“你咋那么二?你个二杆子。你知不知道被感染是会死人的?”

“现在谁见了武汉人不害怕,你还往前边站?”

我并不想向别人灌输躲避灾难的思想,当灾难降临,没人能够幸免。尽管我也有些担心,但躲避并不是办法。

我无力争辩,只在朋友圈默默写下:“有人说我是二杆子!随你说,我认为没什么可怕的,有时候、有些事,你必须站在最前面。”

被封锁后的武汉人民,承受着千钧重担,我们需要给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从武汉来的客人,他们需要的,不是疏远和羞辱。

春节还没过完,全国各大城市,先后从喧闹中沉寂下来。无数繁华的都市,如今显得有些落寞。

西安仿佛沉睡了一般,每天都静得出奇。

我们街道办人手不够,紧急抽调人手,组建临时党支部,由我负责。12人组成疫情防控集中观察点工作小组,4名医护人员,2名群防,6名城管。

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取得任何资格证。没有人写下请战书,也没有出征的豪言壮语,在12个家庭的牵挂中,除夕那天,我们踏上征程。

带上口罩,穿上简易防护服,12位工作者,开始了这场战役。

我并不知道这病毒究竟是什么性质,心想,非典、H7N9病毒、埃博拉病毒,我们都扛过来了,这次也不会持续太久。

但要直面被感染的风险,我们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等待着我们的,是安全,还是危险?

我想,对于有可能的死亡威胁,没有人会不担心。

随着确诊病例的不断增加,死亡人数上升,震惊正渐渐转变为恐慌。西安街头的繁华、娱乐,仿佛停下了脚步。

西安的街头,空空荡荡,大家都被疫情封锁在家。但被送来酒店的湖北籍客人,却越来越多。

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送来的留观者,眼神里都透露着疲倦与惊慌。

每个人都带着口罩,隐藏在口罩下的,是一张张惶恐的脸庞。

一位湖北籍客人,1月24日从成都来到西安,被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后,28日安排她住进酒店。

刚送来时,她默不作声就要离开。走到大厅又被工作人员拦住,她又安安静静的走回去。自始至终,一言不发。

对工作人员的劝解,也没有任何反应。她几次想要离开,都没能成功。我们突然意识到,她会不会有什么隐情?

几番周折,我们才知道,她有听觉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一名聋哑人。

万幸的是,她识字,我们可以写字条和她交流。

当我得知她坚持要离开的原因时,有些难受。并非她不愿住在这,而是没钱。

尽管我们免费供应一日三餐,但住宿费是需要个人承担的,这对于她而言,几乎承受不了。

街道办了解情况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给她送去慰问金,她这才安心住了下来。

慢慢的,我也能理解那些离开武汉的人,有些人只是害怕被感染,甚至有人是担心看不起病,所以逃离。

这次疫情,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更多的恐慌与漠然,只会扩大灾难。

我们也有家人、孩子,也会被感染,大家都只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不会百毒不侵。

可那又怎么办呢?事到如今,防控不仅仅是依靠医护工作者,更不是在朋友圈转发、呼吁,甚至是传谣,就能将疫情控制下来。

每天我们都十分谨慎,体温监测、全面消毒、健康防疫宣讲,连食物都有精心搭配。但1月29日那天,还是发生了异常。

“37.5,发烧了。”医护人员内心一紧,心里嘀咕到,但愿是误测。

“你感觉怎么样?”医护人员问道。

他的妻子和孩子就在一旁,眼神里充满忧虑。

“今天感觉有些头晕,还有些胸闷。”他说。

“再测几次看看。”说着就开始给他测量体温,一连测了五次,都是37.5℃。医护人员看着这个数据,满脑子都是“胸闷、头晕”,不自主的缩了缩脚。

他声音突然急促了起来,“来西安这么久都没事,怎么今天就有些发烧。难道被感染了?”

还不等医护人员开口询问,他先说到。

“这两天一直关在屋子里,烟也抽得多,医生,这会不会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

他妻子听到这,仿佛看见一根救命稻草。迅速说:“对对对,他有高血压,一直吃着降压药呢。”

那时,病毒仿佛突然从武汉空降到了酒店,与我们的医护人员近在咫尺。

医护人员常常舒了一口气,镇定了几秒钟,宽慰他:“近期缺乏有氧运动,抽烟多,高血压也会引起胸闷的。你们也不用太担心,体温不太高,我们送你去医院检查一下,你就放心了。”

在那样的情况下,病毒带来的恐惧,对人心的击溃才是最严重的。

要对抗它,我们首先不能怕它。

我们第一时间上报区疾控中心,送他到医院检查。将他送到医院检查,我们心中也难免忐忑,对他和家人的情况也充满担忧。

毕竟我们的防护设备还是显得寒碜。防护设备十分紧缺,而且还是易耗品,我甚至担心撑不到全部人员解除留观。

我们不得不在外面在套上一件白大褂,将防护服保护起来。

我们商量了一下,没有安全鞋,我们就穿自己的鞋子,外面再系几个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的把自己包裹起来,样子臃肿而滑稽。

白大褂、防护服、防护眼镜、塑料袋、混搭鞋,每个人的样子都很好笑。

我们不必在防护服上写下名字,低头看鞋,就能分辨出是谁。

几个形状各异的工作人员,成天在酒店的走廊穿梭,形成一道奇怪的风景。

血肉之躯,无法筑成一道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防线。

从年三十开始,连续十来天持续工作。医护人员怕浪费防护用品,由于防护服穿脱都比较麻烦,有时一穿就是一整天。

上厕所就很麻烦,忙起来,十几个小时不敢喝水。

防护服不透气,闷在里面像发烧一样。口罩戴的时间太长,鼻子都压塌了,耳朵拽得生疼,脸上都捂起疹子了。脱下防护服时,每个人都汗流浃背、疲惫不堪。

尽管一日三餐都按时送来,但很多时候只能简单应付两口,忙到深夜还要做工作记录,填表上报。

但几名医护人员,毫无怨言。只是每天查房时,听着他们说有家不能回时,有些心酸。

医护人员张西洁,大年三十收到紧急通知,瞒着父母就来医院了。

除夕那天早晨,她收到紧急通知。起床收拾东西,爸爸妈妈问她“上班拿这么多东西干吗?”

“我要外出培训半个月。”

“这两天传染病这么严重能不能不去?”

“必须去。”

“出门小心点,注意身体,保护好自己。”

与此同时,她的爱人也被安排在收费站体温监测点负责检测登记。丈夫是一名交警,女儿才三岁,夫妻俩选择共同对抗疫情后,女儿只能交由奶奶照顾。

从她家到酒店,坐公交需要两个小时,不算太远,却成为了最漫长的牵挂。

“有家不能回,只想疫情赶快过去,早点回家。”每次查房时,张西洁总能听到这样的祈愿。

张洁西看望病人

送餐、体温监测、消毒......每天她都要接触无数次湖北籍的客人,不少是从武汉来的,她每次都只能万分谨慎。

但她最担心的还是爱人,爱人在收费站监测登记,防护用品仅有口罩,每天又要接触很多流动人员。

她不敢想,如果俩人都不幸被感染,那三岁的女儿怎么办?一抽出空,她们就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相互鼓励,相互提醒。

作为母亲,张西洁很内疚,女儿这么多天没见到妈妈。每次视频通话,女儿都在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呀?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呀?

她现在最大的心愿不过是疫情结束之后,回家。

酒店每天都要定时消毒,每天3次监测体温,除此之外,还要几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客人,需要特别关注,甚至饮食都要特别准备。

4名医护人员每天和55名湖北籍客人吃住在一起,为他们做医疗服务,宣传防护知识。只有在这里观察14天后,才能解除留观。

我们小组12个人在这里当“服务生”,年龄最大的59岁,之前还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他明年就可以退休了,最小的才20来岁。

说实话,每天都在接触湖北籍客人,心里还是有点发怵。

毕竟,武汉也有医护人员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1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张西洁爸爸给她打来视频通话,她忙着没接到。她怕家人担心,就向家人坦白,她并没有去培训。

爸爸知道后,没有紧张,也没有害怕,只是鼓励她:“不用担心家里,好好工作,白衣天使辛苦了。”

于此同时,那位被送到医院的客人,检查结果出来了,两次均为阴性。

医院确定他未被感染,通知将他送回来。再次回到酒店时,已是深夜。

第二天,好消息接踵而至。全国累计治愈人数,超过了累计死亡人数。越来越多的患者痊愈出院,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疾病的可治性。

这天,是我女儿10岁的生日。作为一名父亲,我应该陪在她身边,我一周没有见到她了。

我抽空用她的照片做了一个抖音小视频,作为礼物送给她。

“爸爸,加油。”

看着女儿在视频中的鼓励,我很开心。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阴霾,正慢慢散去,我们必将战胜病毒。

让每一位湖北籍客人安全回家,是我最期待的。

也正是2月的第一天,有一个留观者,符合解除条件,他可以回家了。

他收拾好行囊,高高兴兴离开。我们叮嘱他,出门带好口罩,别到处溜达。不要刚解除留观,反倒被感染上。

再次回到酒店时,他明显有些失落。“街上空空荡荡,哪也去不了,家是暂时回不去了。”

我们安慰他,那就安心住下来,注意防护。

滞留在这里的湖北人,没有一个不想回家。在武汉,还有他们的亲人和朋友。

自从湖北籍客人住进酒店后,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微信服务群。

客人们可以在群里点菜,提要求。有的想吃面食,有的想吃米饭,有的想念家乡味道。还有几位患糖尿病、高血压的客人,饮食特殊,甚至我们的医护人员也加入了点菜大军。

“我们不能只管疫情,不管其他。不能想着特殊时期,管不了那么多。”医护人员说道。

别病毒没感染上,反倒在酒店吃出老毛病,那我这个服务队长可太失职了。

为湖北籍同胞送汤圆

春节期间,我们给他们包饺子、煮汤圆,让他们在酒店里,也能感受到年味。

他们许多本就是来西安旅游的,自不能给他们少了特色美食。美食,本就是西安的一张特殊名片。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油茶......每天,想着法子给他们品尝西安味道。

“太好吃了,不够吃。”

“还能再来一份吗?”

“管饱、管够,敞开了吃。”

在美食面前,服务群的气氛很活跃。我们甚至觉得,大家慢慢的变成了一家人,共同在打这场战役。

提起武汉,很多人都会想起热干面。这么多武汉人在这里,怎能少得了家乡味道?

我们服务队和酒店餐厅商议,给他们一席来自西安的热干面,面的味道一定要正宗。味正,家就不远。

当我们一一将热干面送给大家时,服务群沸腾了。厨师的手艺,没辜负武汉客人们的舌头。

区政府、周边各街道办,也先后送来特色礼品。有书籍、糖果、鲜花、水果。此外,我们服务队还动员周边企业,给大家争取慰问品。

就在我们准备了热干面的那个下午,我们也收到了一份来自他们的礼物。一封手写信,交到了我们手上。信上的字虽然写得不是很好,但却让我们看得眼眶一热。

她称呼我们为同志。他们俩口子从武汉来西安旅游,突然疫情公布、武汉封城,全国各地都在防备武汉人。

俩口子有家不能回,哪也不能去,内心充满恐惧和孤独。

仿徨无助的时候,他们向政府求助,最终被送到了酒店。刚来酒店时,依旧充满恐惧和防备。

经过几天的相处,她告诉我们,她感受到了家人一般的温暖。

我们,是他们的家人。

最让我最庆幸的是,我们所服务这几十位湖北籍客人,至今并未发现有感染者。他们离开湖北的时间也将近半个月了。

也就是说,我们基本可以排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但风险依然存在。

随着对病毒的了解越深入,现在相关防护的宣传也越来越系统,越科学。很多小区也处于暂时封闭,许多营业场所都关闭了,被感染的几率也越来越小。

不用太久,大家都能平安回家,正常工作,安心的走在街头巷尾,晒晒太阳。

日前,全国已确诊2万多例,每天新增确诊人数2千多例,治愈病例也正逐渐增加。

我想,每个人对于我们所属的社会都有责任,这场灾难,也有你我一份。

这场疫情,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如此渺小。大自然的一个哈欠,吹到个体生命至上,都是一个个家庭破碎的声音。

如果病毒不会传染,扩散到此为止,那么人们可能慢慢就放心下来了,伤疤也慢慢愈合了。但是,天花、黑死病、鼠疫、非典......病毒真的会停下脚步吗?

也许,我们不仅要与人类文明达成共识,还需要与大自然和解。

确诊病例一直在增加,治愈病例也在持续增加。

希望我们用每个平凡人的善良,汇聚出一束火炬,赶走阴霾,点燃春天。

全文完

⊙文章版权归止戈传媒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改编

征稿

我们开设新系列「战疫情」,连载疫情故事。

无论你是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或是一个普通人,都应给这个特殊时代留下一笔。如果你自己或身边有关于疫情的故事,我们都愿意聆听你的声音。

这是一场战争,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战场。

我们记录下战争中平凡个体的经历,去还原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伤痕。更重要的是,寻找人性中的美好和力量,微光终会照亮微光。

投稿邮箱:zhigestory@163.com,或后台与我们联系。

稿件一经刊发,我们将提供千字500元以上稿酬。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今起实名乘公交 可以线上填信息

本报讯(记者陈静)2月10日起,西安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将在“西安公交”微信公众号中新增“乘客登记”模块,通过简单的电子化...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