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开锁万灯明

西安日报 2020-02-10 06:05 大字

西安城墙灯展是很多市民过年的压轴“节目”浪漫的星空,会不会让你感动花开富贵,祈福纳祥

○王晓博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明代唐寅的《元宵》写尽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风采。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是我国民间非常隆重、热闹的娱乐型盛大节日,这一天除了吃元宵、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外,最重要的习俗还有一项,送灯。

元宵节送灯不仅是关中的风俗,东北、中原、山东等地也有这样的讲究。据说这种风俗起源于汉朝,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燃灯。据史载,刘邦的儿子汉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朝中大权逐渐被吕后掌控,并在惠帝病死后独揽朝政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吕氏宗亲恐权位不保,惶惶不安,便起兵作乱。最终,在刘氏宗室齐王刘囊的率领下,“诸吕之乱”被平定,朝臣又拥立刘邦的二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举国张灯结彩,以示庆祝。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定在正月十五。有燃灯便有赏灯。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基于这种重大的赏灯和隆重的祭祀需要,所以便有了送灯。

关中送灯分三种,第一种是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叫送花灯。由于“灯”与人丁的“丁”谐音,送灯便是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在女儿出嫁第一年的元宵节前,娘家要送一对大宫灯,祝愿女儿婚后吉星高照、幸福美满、早生贵子。若女儿有了小孩,不管几个孩子,都要年年给小孩送一对花灯,意为祈福灯火驱除病魔,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是女孩就送莲花灯、荷花灯,男孩就送绸子灯、状元骑马灯等,并配上点到正月十五的蜡烛。这些花灯五彩缤纷,并装饰有福、寿、喜字等,寄托着美好的祝福。送灯要一直送到小孩年满十二周岁,最后送一对大灯,叫完灯,预示着小孩已经长大,再不害怕病魔侵袭了,才不送了。

第二种送灯便是正月十五的点灯。家家户户除了把家中所有的灯打开外,还在门头挂灯笼,在井畔树下、鸡圈猪舍、牛羊棚前、柴垛粮仓前点上蜡烛,甚至厕所前也点,让屋里屋外、院前院后灯火通明,既有敬告各路神仙年过完了,人间烟火美食也享用完了,请他们早早回到仙界护佑主家来年平安的意思,也预示着家中人畜兴旺、谷物丰收、财源广进,日子红红火火。“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灯灯相依,家家通明,比星月还灿烂,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了其盛况。

第三种送灯是给故去的亲人送灯。这种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相传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去找他母亲的坟,却没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弘扬孝道,正月十五给故去亲人送灯的习俗便在民间传了开来。于是,便有了“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也有了“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讲究。作为后代子嗣,即使过年没回,但正月十五必须回,可见送灯的隆重。

上坟送灯必须是男丁。记的很多年前的元宵节,天还没黑透,村民们便像约好似的开始去送灯,大多是长者走在前面,后辈们拿着灯笼跟在后面。大家一出村,便奔向四面八方,寻找着祖先的坟茔。送的灯是用红纸糊成的,在坟头用三根树枝撑开,将点燃的红蜡烛直接插在土中,再迅速将纸糊的圆环套在树棍外面,以免寒风吹灭了蜡烛。一个坟头点一盏灯。随着烛光的跳跃,那红红的灯笼很快就在坟前亮了起来。抚今追昔、祭奠先祖、祈福平安,是对先人的怀念和尊老敬祖美德的体现,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火树银花不夜天”,“天门开锁万灯明”,当村庄、田野满是闪烁的灯火时,星星点点辉映天地,那一种盛景让人怎能“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今年春节,一场严重的疫情打乱了所有的秩序,让新春也没了年的景象,但是对于元宵节送灯人们依旧默默进行着。我知道乡亲们是在用这种传统的方式送走瘟神,祈求幸福安康,以表达终将战胜疫情的信心。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小孩子提着灯笼满院跑,田野里灯火壮观,灯灯相映,破暗为明、驱散病魔。而在城市里,同样也是因为疫情,每年都会在正月十五如期而来的城墙灯展、曲江灯会等都无法举行,只有在昔日的照片、视频里才能回味一下当时的美好和快乐。今年的元宵节,就让我们在心里点一盏明灯,燃起希望之火吧。

新闻推荐

机上全员测温机下全员复检 省内机场全力确保旅客安全健康出行

2月9日22∶50,一架从宁波飞到西安的航班降落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这是9日夜航的最后一架航班。飞机一停稳,机场测温人员薛...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