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之下咋调整好心态 医生给四类人群开“良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很多人因为焦虑和恐惧不停刷着消息,有人觉得自己打喷嚏、喉咙疼怀疑自己是不是中招而彻夜失眠……
对于一线高强度工作下的医护人员、已经居家隔离的人员、以及在家呆着的儿童和老人来说,应该怎么更好地调节心理。2月4日,记者采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医生郭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王崴、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医生钟意娟、西安市中心医院医生杨睿,他们结合疫情给四类人群开出“良方”。
一线医护人员:
要及时疏泄情绪
“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武警官兵、疾病防控等工作人员,更是承受着身心巨大的煎熬。一些心理自我察觉与干预技巧,也许会给他们带去帮助。”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医生郭力说,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的心理与情绪问题包括心理应激和情绪反应。
郭力建议,一线医护人员注意休息和饮食,在救援过程中因为治疗的特殊性不能及时饮水及进食、休息,那么在脱离病房期间要保证足够的饮水及饮食和良好的休息。及时疏泄情绪,在突发的疫情面前,要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做到能够察觉和调整。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与同事讨论;与同伴相互倾诉、倾听、鼓励、打气,相互肯定;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居家隔离人群:
要积极改变认知
对于已采取居家自行隔离手段的人员,面对这种人生中特殊的经历,除日常生活的适应以外,心态上也会承受相当的压力,面临着一系列情绪的变化和身体的反应。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王崴说,这类人员常见的心理现象有:紧张恐惧,主要是对自己可能发病、确诊、病重、死亡的一种恐惧和担心。
“积极的生活方式,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学会正确的表达,可以向身边的家人或朋友进行情绪的倾诉,每天和外界通过现代的通信手段保持沟通和信息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文字把情绪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撕碎扔到垃圾桶里。”王崴说,甚至必要时大哭一场也可帮助情绪宣泄。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也要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虽然在家中进行隔离,但是仍然需要看一些喜欢的书和娱乐节目、听一些喜欢的音乐,坚持室内的身体锻炼,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
儿童青少年:
家长榜样作用最重要
疫情来临,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调节呢?
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医生钟意娟表示,在心理调节的过程中,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家长淡定、孩子就淡定;家长恐慌,孩子就恐慌;家长说的关于疫情的内容,孩子会认真听。带着孩子一起了解正规渠道的信息内容,如果孩子因为非正规渠道的内容出现情绪反应,家长要及时地指出来。
假如孩子每天盯着报道的确诊、疑似、死亡数字时,家长不仅要及时回答孩子的这些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家长回答这些问题时情绪要平稳,语气要淡定,并选择漫画、绘本等比较直观的材料给孩子接受病毒及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钟意娟说,还要做好生活调适,第一是合作,家长和孩子合作安排生活内容;第二是生活规律,要定时起居,加强饮食营养、适量运动;第三是要有界限,要明确孩子的自主活动时间和范围,也要给家长自己独处的时间。
老年人群:
家人要当好“安全宣传员”
疫情下,如何正确疏导老年人?西安市中心医院医生杨睿建议,掌握科学的防护手段有助于减少恐惧,对于防护意识有限的老年人来说,家人就要担当起“安全宣传员”的责任,客观地向他们普及疾病及防护相关知识等,动员老年人开展保护自己的措施。家人的支持是老年人心理调节的保障。老年群体的心理调节离不开家人支持。
杨睿说,另外,可以帮助老年人学会识别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告诉老年人,虽然可能并没有感染肺炎,但会有心身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较轻时可自我调整,当反应严重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生活上,建议老年朋友保持平时的生活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睡眠,不要因为疫情而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节律,而使免疫力下降,慢性疾病复发。
运动上,虽然广场舞跳不了了,户外遛弯去不了了,还是可以选择不少居家可以独立做的活动,比如放松训练,深呼吸,打太极,写字画画,弹琴练歌等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合适的活动来调节心情。
本报记者王嘉
新闻推荐
■记者蒋黛“谢谢,我想留下来做志愿者,加入疫情防控工作,尽我所能帮助大家。”2月2日晚,从海外回国的刘女士在西咸新...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