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
李娜
早在今年2月国家住建部就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是中国继宣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后,又一次向垃圾宣战。很快,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便纷纷响应,西安市也于9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倡导公众做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宣传者。垃圾分类开始在全社会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开始关注诸如生活垃圾应当如何科学地分类投放,它又是如何被安全地回收的等问题,垃圾分类俨然成为社会生活的新时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内核,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立在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扬弃之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总结与升华。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及绿色的生活方式。第一,生态文明主张人类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它与工业文明中形成的价值观的最大区别在于把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第二,生态文明要求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在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化生产方式,它以科技、文化为引导,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基础,以政策法律为保障。第三,生态文明倡导人们形成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绿色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垃圾围城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垃圾无害化焚烧还不普遍的情况下,填埋仍然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这种垃圾处理方式有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弊端。一方面它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即便以后垃圾填埋场封场,这土地资源也很难用作他途,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的国家而言,很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及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加剧温室效应。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则可以有效地规避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第一,垃圾分类有利于节约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垃圾并不全是废物,其中有很多是可以被人类拿来再次使用的资源,将它们直接丢弃并非明智的选择。在源头按照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有利于让不同种类和用途的垃圾“各得其所”,有数据显示在经过垃圾分类后垃圾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第二,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垃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现实经验可知,垃圾成分复杂,对它进行简易堆放或填埋极有可能诱发空气、水土污染等环境事件,进而给经济社会发展、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伤害。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和回收则会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污染保护环境。第三,垃圾分类有利于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垃圾分类是一种生态行为。简单地看,倡导公众垃圾分类是帮助公众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实质上通过垃圾分类的过程,人们会潜移默化地和自然实现更加良好地互动,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可见,垃圾分类并非家庭小事,它关乎民生、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政府、企业、社会应通力合作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久久为功。(作者系市委党校副教授)
新闻推荐
每逢假期,大唐不夜城的夜晚人流如织。(资料图片)记者侯智摄忽如一“夜”春风来,“夜经济”火遍中国大地,“灯光下的潜...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