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儿子创业不易,父母是孩子的后盾 远离家乡多年,既思乡也思亲 爱绘画?那是解乡愁

三秦都市报 2019-11-20 01:45 大字

王凤山每天坚持画画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从黑龙江、青岛,再到西安,19年间,一路搬家,王凤山和老伴见证了儿子求学、成家、创业的整个过程。

他乡已成故乡,这背后既有父母对孩子的无限呵护,也有一家人同心同行的脉脉温情。想家的时候,王凤山把故乡的风景画在纸上,那里有常年不化的积雪,有老屋子、热炕头,有思念和乡愁。

孩子上大学和创业,老两口卖房陪伴在身边

定居西安两年,王凤山对这座城市一点点熟悉起来。天气好时,他在家门口坐地铁,一路遛弯、逛公园,回到家写字画画,日子倒也清闲。

2000年,儿子考入青岛大学。孩子在外不放心,老伴艾阿姨想到要陪读。起初,王凤山并不赞成。

“儿子嘛,你得让他出去闯,要独立生活。”和老伴沟通,老伴态度很坚决,“这么一个孩子,离家这么远,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过去方便照顾。”

将老家的屋子卖掉,在青岛买了房子,老两口成为“陪读父母”。所谓陪读,并不是朝夕相处,更多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依赖,“孩子在学校上课,周末回到家里,改善一下伙食。”

2017年,儿子准备来西安创业。“儿子开公司,需要起步资金,来西安还要买房,思前想后,决定卖掉青岛的房子,我们全家来西安。”王凤山说,年轻人创业不容易,作为父母,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减轻点负担,让孩子轻装上阵,好好干事业。到西安后,又重新买了房,周末时一起吃个饭,父子俩喝点小酒。

闲暇靠印象绘画,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离开故乡19年,王凤山回去的机会屈指可数。担心父亲住不习惯,儿子给王凤山买来笔墨纸砚,希望他重拾年轻时的特长,画画解解闷。

王凤山酷爱艺术,年轻时在单位颇有名气,后来工作调动,他很少再动过毛笔。儿子的一番心意,让他的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也尝试走出去,拿着画板外出写生,画钟楼、画大雁塔、画西安的街景,“世界这么大,终于找到了我的角色。”

今年中秋节,他特别想家。于是便以团圆为主题,开始将自己童年的生活场景一笔一笔画在纸上:一间平房,推门而入是灶房,有锅台、水缸,有热气腾腾的饭菜。灶房外面是一个四合院,大红灯笼映衬着皑皑白雪,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放鞭炮。

“完全凭借印象来画,那片土地上,珍藏着我的全部记忆和情感,寄托着我的思念。”王凤山说,画中的老房子早就拆掉了,兄妹8人已经走了两个,家里人一起聚餐时最牵挂的,还是远在西安的他。

本报记者宋雨

新闻推荐

工地落实“6个100%”治理扬尘

2019年冬防期将至,扬尘治理工作形势严峻。位于西安市未央区长安大学渭水校区西侧的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人文社科与建筑实验中...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