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刘颖 做大众科普是计划内的事
刘颖,1984年生于西安市阎良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
今年4月,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青年科学家刘颖从116个单位提名的224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位获奖者中最小的女科学家。
这不是刘颖第一次被关注。两年前,教育部提出自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时,曾出现一波短暂的科学家“下凡”做科普潮。彼时,尝试做小学生生命科学课老师的刘颖,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她认为,如今社会上科学探索活动远比她小时候要多很多,但最后坚持做科学研究的却没几个。为培养孩子对科学持久的兴趣,她希望能在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科学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实际上,刘颖还有一串头衔值得津津乐道:北大最年轻博士生导师之一、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女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刘颖代表了一类科学家的活法。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理性与感性、克己与自由,35岁的刘颖在不断地选择中,把它们归拢、平衡,然后演绎出许多种可能。
不一样的女科学家
6月午后,盛夏的北京大学绿树阴浓、蝉鸣阵阵。
一件真丝衬衫搭配垂感十足的西裤,搽着淡淡的口红,身材纤瘦、面容清秀。第一眼见到刘颖,很难相信,面前这位年轻的知性女性,能跟“科学家”扯上关系。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刘颖参与拍摄了宣传片。视频里,她穿的也是这身行头,戴着金色镶嵌有珍珠的耳环。这是刘颖的日常穿搭。“我很喜欢戴那种长的耳环。”刘颖说着捋了一下耳后的头发,露出指甲上淡淡的颜色。
“穿着白大褂,戴着厚厚的眼镜,这些是外界对科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职场女性可以化妆、涂指甲,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不可以呢?”在她看来,社会多元化之后,不应该有这样的偏见。
刘颖不仅外形上不“学究”,还喜欢追剧、做蛋糕裱花,也会像很多妈妈一样在朋友圈晒娃、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
工作上刘颖又毫不逊色。回国至今,刘颖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细胞》发表了多篇论文,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首次证明神经肽介导了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抑制激活其他组织的细胞非自主性应激反应,发现了线粒体损伤的隔代遗传现象……
外界看来,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刘颖都安排得很妥帖。她坦言,只不过是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懂得做取舍。一些对实验室发展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刘颖都一一婉拒。“在我的人生规划上,每一步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培养孩子对科学持久的兴趣
做大众科普,也是刘颖计划内的事。2013年12月,29岁的刘颖到北大担任博导,同时她也希望能参与更多社会科普类工作。“因为文化差异,在国外很少有机会做这些事。”
“我们吸的氧气到哪去了?”“燕子为什么要去南方过冬?”2017年暑期,刘颖作为主讲老师录制的12节面向6-12岁孩子的生命科学视频课程上线。
其间,家长对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让她很有感触。一次了解植物吸水性的实验,刘颖将百合花的茎放到有颜色的水里,观察吸水情况。“有的家长不仅仅尝试了百合,还买了菊花、玫瑰花,比较哪种花的吸水更快更好。”
但也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多讲些课本里的知识点?”“希望多结合书本内容……”这让刘颖很无奈。“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很多时候还是太功利。科学教育很可能会被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
刘颖更希望,通过有趣的课程设置,保持孩子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
在她身上,属于知识分子的执著及对精神世界的探寻从未停止。最近她又开始将工作之外的重心放在大众科普上——翻译国外科普书籍。参与综艺节目录制、给中小学生讲课,她希望更接地气地传播科学知识,让科学有温度。
做科研要保持最纯粹的兴趣
站在聚光灯下,一些质疑也随之而来。今年1月,刘颖担任综艺节目《考不好没关系》的嘉宾。一名女生让她印象深刻。“女孩特别优秀,街舞也跳得很好。父母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跟我们家情况差不多。”刘颖以自己为例鼓励女孩朝着梦想努力。
节目一播出,立马有网友“怼”她。“你是一个特例,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的起点比很多人高多了”。
“我挺无法接受的。”刘颖告诉记者,参与这类节目有一个“私心”,就是想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有梦想不要轻易放弃。
高二开始,刘颖就萌发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我当时就想,本科毕业后到美国深造,最终建立我自己的课题组和实验团队,研究我感兴趣的生命问题。”
2006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美国顶尖机构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向她抛来橄榄枝。就此,她踏上了国外求学的漫漫征程。
刚开始刘颖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加上两年没有突破性科研成果,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最终对生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她坚持下来。这也让刘颖深刻地体会到:要保持最纯粹的兴趣,不要被功利的事迷惑,不要计较太多得失。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刘颖也常常难逃灵魂之问:如何平衡好工作和家庭?
“如果必须要给它们排一个优先级,家庭是第一位,其次是工作。”刘颖毫不犹豫。“如果我花费所有的时间在工作上,做得肯定会比现在好。但人总要有生活。”
刚回国时,刘颖也感受到一些压力。有些老师常常很早到办公室,很晚才回去,周末也都埋头做科研。除非迫不得已,在保证完成当日工作的前提下,刘颖很少加班。对她来说,工作、生活、运动哪一块都不想丢。
对于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刘颖也没有工作时间的要求。“我理解他们做不出课题的沮丧,周末想放松的心情。我鼓励学生多去感受生活之美。”
刘颖特别喜欢王维的一句诗:人闲桂花落。“只有自己的心能够平静下来,才能有这个心思去体会它的美丽。”
在她看来,各个职业都要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难,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主动去调整身体、心灵达到最健康的状态。“爱自己才能把爱带给其他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刘颖目光坚定。
1新京报:你心中“新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刘颖:现在的青年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在我看来,新青年的标准跟以前一样,仍需是全面发展的人,不止是课本的学识,德智教育也很关键,尤其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国际化教育,之后是否还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要有这个态度和决心。
2新京报:未来,你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什么期待?
刘颖:希望通过基础科研服务于人类,希望我所参与的科学研究能够驱动临床转化,让人类不会遭遇更多的疾病和痛苦。
采写/新京报记者方怡君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昨日西安雨雾弥漫本报记者代泽均摄本报讯(记者姬娜)风、雨、大雾、浮尘……昨日纷纷“现身”,争当天气主角。昨日5...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