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叔父的祭文

陕西农村报 2019-10-28 06:23 大字

杨科社

岁列己亥,国逢进庆;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重阳乍过,寒露降临。桐乡传噩耗,叔父驾鹤行。堂弟堂妹发来微信,委托当兄长的我起草祭文。我悲痛难抑,鼻子发酸,喉咙生涩,无语凝噎。稍后回信应诺,星夜抆泪撰写。

春风北垣留晖远,秋雨东杜洒泪多。1941年,叔父出生在一户普通而清贫的农民家庭,7岁便失去母亲,后随父入赘柴门,过着衣衫褴褛、涕泗流连的童年生活。1956年,因家境贫寒,勉强读完小学的叔父,未满17岁便当上闻喜县东镇大修厂的工人。他穷则思进,奋发图强,1963年光荣入党。在工厂的20多年里,他吃苦耐劳,刻苦学习,踏实工作,诚恳做人,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和奖励,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改革开放初期,依据当时相关政策,为了让儿子顶替接班,参加工作,叔父主动向工厂提出申请,40岁出头便提前退休。回到农村老家,他重新当上了一名庄稼汉。农闲季节,他跟随农村基建队于县域内东奔西走、辗转南北,建楼盖房、修筑水塔,搬砖递瓦、拉沙送石……他几乎从未清闲,直至年逾古稀,仍然帮忙照料孙子们。特别是在他老人家进入古稀之年,仍不顾年事已高,于寒暑假期间,乘坐长途汽车,跨越滔滔黄河,往返于秦晋两省之间,热心协助远在西安上班的我照看上学的侄孙。叔父与我粗茶淡饭,同榻共眠;城乡漫步,促膝交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避寒暑,风雨无阻;分文不取,义务帮忙。白鹿巍巍,黄河茫茫;长者之风,山高水长。

垂髫桐乡失萱堂,饱经炎凉迎雪霜。天送慈颜别尘世,悲秋风雨也迷茫。叔父出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彼时,日寇铁蹄肆意践踏河东,国难家贫!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童年失恃,自强不息!他,人如其名,贵在自立!他,作风正派,为人正直!他,心地善良,平易近人!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只顾奉献,不求回报!

叔父退休之后,曾受聘当地一家企业管理食堂,他精打细算,从严把关,但妨碍了个别人的利益,受别有用心人的诬陷,被质疑贪污。后经单位仔细核对查清,纯属子虚乌有,叔父非但毫无贪迹,反而节余开支若干。真相大白之后,企业负责人亲自道歉,恳请他继续留任,叔父断然拒绝,拂袖而去。

叔父一生勤谨,劳苦功高;教儿养女,抚育后生;生活简朴,忠厚诚实;善待邻里,和睦亲朋;一袭布衣,光彩照人。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诠释了“杨氏家族”的真谛与内涵——清白传家、深得周围同事、乡邻与亲友们的敬重与爱戴。

先辈永诀大地裂,故乡明月长相拂。叔父的一生,是朴素无华、不甘平庸的一生,是勤奋劳作、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永不忘本、艰苦奋斗的一生。他的病逝,使亲朋好友失去了一位好长辈、好亲人、好榜样,犹如轰然倒下了一棵巍然屹立的胡杨树。然而,胡杨树的精神却依然不倒。他的优秀品德和优良作风,值得晚辈永远学习、继承和缅怀!

我为叔父写祭文,除却夜雨知己人。鼓乐柩前歌不尽,平生难得活本真。书祭期间,陈年旧事,如梦似幻,历历在目,恍同昨日,教我情不自禁,落花纷纷。叔父啊,九泉之下的您如果在天有灵,或许会知晓这一切的。

敬爱的叔父,您安息吧!

新闻推荐

70台电子管风琴伴奏 琴声歌声 引人入胜

10月27日下午,在大雁塔南广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师生们与几所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