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25年抄写典籍乐在其中

各界导报 2019-10-14 00:39 大字

刘明老人在抄写典籍□魏丹丹 文/图

10月9日上午,家住西安市莲湖区民航小区的刘明老人端坐在书桌前认真书写。最近,他正在抄写《四库全书》。他说:“只要我手还能动、眼还能看,就会一直把典籍抄写下去。”1993年退休后,为了给自己找点事情干,刘明开始用“蝇头小楷”抄写典籍,一写就是25年。

最爱《红楼梦》

刘明今年87岁,在北京长大,17岁时自学报务员进入民航总局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先后被派往新疆、兰州民航管理局。20世纪60年代被调到西安民航系统,直到1993年退休。

“我从小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上学时将《红楼梦》《西游记》《史记》等典籍都看了个遍。”刘明老人兢兢业业工作了大半辈子,退休后的清闲生活倒让他很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决定重温经典,抄写典籍。这一想法也得到了老伴周芝逢的支持。

“书法里我最喜欢楷书,尤其喜欢颜体和柳体字。”刘明小学时就开始练习毛笔字,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他决定用方正隽永的“蝇头小楷”来抄写典籍,还和老伴专门去书院门精心挑选了笔墨纸砚。

“四大名著里,我最爱《红楼梦》。”刘明老人先从《红楼梦》抄写,历时两年抄写完成并装订成册。他嫌外面装订贵,就买来绸缎和熟宣按照抄写典籍的大小先裁剪,再自己找来针线缝制封面,用红笔在宣纸一侧画上方格,写上书名和抄写时间。”光装订就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但他觉得值。看着厚厚的装订成册的《红楼梦》手稿,他满满的成就感。

自律自学

“每抄写四五十分钟,我会起身让眼睛休息一会儿,每天抄写四五个小时。”刘明老人作息十分规律,每天吃完早饭,八点半左右开始抄写,抄写两个小时,累了就站起来在客厅里活动,十点多到小区院子散步。午睡过后,再抄写两个小时。

为方便抄写,刘明还自制了手抄书网线格,每页设计10行,一行20字。熟能生巧,现在他不用网线格,便抄写得十分工整。

“写字需要一笔一画,做人也一样,应该踏踏实实。”除了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刘明很少花时间在电视上。平时和家人一起出门旅游,他也带着笔墨纸砚,一腾出空来就抄写。

“活到老,学到老嘛。”翻看刘明老人抄写完成的书册,发现有些字下还用红笔注了音。他在抄写典籍时,还专门将《新华字典》《辞海》放到案头,遇到古文里的生僻字就翻词典,查明白了再抄写。“有时晚上临睡前,他还给我讲抄写的有趣故事。”周芝逢阿姨说。

颐神养性

从1993年抄写《红楼梦》至今,刘明老人已先后抄写了《论语》《大学》《孟子》《菜根谭》《唐诗三百首》《孝经》等典籍。随着今年8月《水浒传》抄写工作完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已全部抄完,抄写各类典籍共计120余册。

“架子上这些书都是孩子给买回来的。”刘明老人抄写典籍的“浩大工程”,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逢年过节,亲友常送他书籍和笔墨纸砚,而他也会以自己精心装订的手抄典籍回礼。

“抄写典籍颐神养性,写字手脑并用,精神专注,比看电视、看手机有意思多了,再加上适当运动,有利身心健康。”刘明老人在抄书中找到了乐趣。

“我喜欢《红楼梦》里的贾母,尤其敬佩她宽广的气度。”刘明老人认为,老年人应有良好心态,他还自己创作了《养生杂谈》《清平乐》等口诀,写下来贴在墙上,时时敦促自己“养心养寿,心神宁静”。

新闻推荐

西安中院快闪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本报讯(记者张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9月27日,由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策划...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