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国庆·“万面国旗进社区 五星红旗飘起来” 征集第二日 西安一家IT企业提供1500面国旗 华商报持续征集参与活动的社区(小区)、企事业单位
9月21日,林治远的儿子林遵义讲述了父亲当年保证开国大典上国旗顺利升起的故事华商报记者 陈团结 摄
西安74岁老人讲述父亲林治远和国旗的故事
父亲设计的天安门广场旗杆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开国大典上林治远站在毛主席身旁协助升旗
以林治远为原型的电影9月30日上映,黄渤饰演林治远
国庆节临近,华商报推出迎国庆大型活动“万面国旗进社区 五星红旗飘起来”,9月20日起,华商报面向全社会征集有关国旗、国庆节的故事,征集想参与的社区(小区)、征集愿意提供国旗的企业。昨日,多个社区(小区)响应华商报的征集令,还有企业表示愿意提供国旗。
9月20日,陕西杰邦雅晟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打来热线,表示愿意提供1500面国旗,“我们是IT企业,做软件开发,我听到国歌,看到升国旗,就感到热血澎湃,很激动。我的汽车上一直插着小国旗。”
今年40岁的徐建说:“我们公司的员工80后、90后较多,每个员工的办公桌上都有小国旗,就是为了时刻提醒大家,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徐建说,爱国不是一句口号,是行动,要从小处着手,“所以这次我们公司拿出预算,把我们买的国旗送到社区,让五星红旗飘扬起来,也算我们公司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9月20日,徐建已安排人去联系国旗制作公司,开展国旗制作工作。21日,徐建说购置国旗的事情已妥当,1500面国旗将尽快送到华商报社。
此外,有不少社区主任、物业经理,还有各行各业的人士打来热线或在华商报官方微博、华商报官方微信留言,希望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凤女士说,她是一个幼儿园园长,也想参与活动,将领到的国旗挂在幼儿园,营造节日气氛,教小朋友们从小热爱国旗,热爱祖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商报推出“万面国旗进社区 五星红旗飘起来”活动,将向西安多家社区(小区)发放国旗,并在社区统一悬挂国旗,形成“家家户户挂国旗 欢欢喜喜迎国庆”的氛围。
你与国旗是不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故事?你是否与国庆也有特别的故事?也许你出生在国庆节,也许你的名字里包含“国庆”二字?快来分享你与国旗、国庆节的故事。
华商报持续征集参与本次活动的社区(小区),以及愿意为本次活动提供国旗、有家国情怀的企事业单位,有故事的你、想参与活动的社区(小区)、想提供国旗的企业,请快快联系我们。
>>参与方式
1.拨打华商报24小时新闻热线029-88880000
2.关注华商报官方微博,发送私信“国旗+个人/社区(小区)/企业+联系方式”
3.关注华商报官方微信hsb88880000,在后台发送私信“国旗+个人/社区(小区)/企业+联系方式”华商报记者 任婷
迎国庆·我和国旗的故事
西安74岁老人为读者讲述父亲林治远的故事
父亲设计的旗杆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人物档案
林治远,号裕民。1913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广东潮阳人。
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35年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正工程师、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道路工程事务所主任等。1989年获首届“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02年3月31日逝世,享年89岁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所用的旗杆,由他亲手设计施工完成。如今,开国大典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连同旗杆和自动升降装置、汉白玉旗座都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重磅发布
中央档案馆公布开国大典彩色视频
21日,中央档案馆公布一批精选馆藏珍贵档案文献,其中就有以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提供的开国大典彩色影片为基础剪辑制作的开国大典影像档案。这是目前公开的关于开国大典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的视频。
在开国大典影像档案中,毛主席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旗杆就是林治远设计的。视频中,站在毛主席身侧为升旗保驾护航的那个戴眼镜的人就是林治远。
延伸阅读
即将于9月30日全国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讲述了开国大典前夜,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等人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保障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的故事。黄渤饰演的林治远就是本次华商记者采访的西安204所退休职工林遵义之父林治远。
“你看,站在毛主席身边那个戴眼镜的就是我父亲。”9月21日,74岁的林遵义指着开国大典的历史视频资料说,父亲林治远设计了天安门国旗旗杆,还曾在开国大典中站在毛主席身侧为升旗保驾护航。
每到国庆前父亲总去天安门看国旗
林遵义小时候,每到国庆前,父亲都要去天安门看国旗,在旗杆下站好久。“那时我还不明白,直到1963年9月的一天,父亲书桌上放着一张《北京晚报》,上面刊登了他设计天安门旗杆的事,我才恍然大悟。”林遵义说,在他的追问下,父亲才道出了铭心刻骨的往事。
1949年7月初,开国大典筹备组决定,将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工程任务下达给北平建设局,由当时的副局长赵鹏飞总负责,林治远是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
整修工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当属设计与修建国旗旗杆,因为毛主席要在开国大典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旗杆的结构设计由父亲完成,原本设计的旗杆要和天安门城楼一样高,为35米,那时国家百废待兴,怎么建这么高的旗杆难坏了父亲。
林遵义说,多方寻找,父亲在自来水厂找到4根不同直径的水管,一根一根套在一起,再将它们焊接起来,根据抗弯和弹性强度最后旗杆只能为22.5米,经汇报,上级同意按这个高度修建。
为了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开关,在旗杆下引出导线,结合修整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在路面下埋钢管,使导线穿过长安街横跨金水河,然后接到城楼上的开关按钮。父亲还找来了建设局的梁昌寿协助,设计电动升旗装置,保证国旗自动升降,国歌奏毕,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
整个安装施工直到9月30日中午才完成,现场试验都很正常。
以父亲为原型的电影即将上映
9月30日晚上,父亲和梁昌寿又做了一次试验,意外出现了,试验旗升到旗杆顶,但升降装置的马达没有按计划停止,试验旗被绞在旗杆里,马达既不能转动也不能退后。这一幕在即将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之一的《前夜》中有所展现,电影里的林治远由黄渤主演。
林遵义说,那时脚手架已拆掉,联系消防队搭云梯也还差几米,是棚彩工冒着危险取出绞破的试验旗,父亲和梁昌寿立刻检修反复试验,直到10月1日凌晨,确定不会有问题才罢手。
开国大典中,父亲站在毛主席身侧协助升旗,升旗电钮安在三脚架上,放在毛主席要站的地方。升旗时父亲悄声告诉主席:“把电钮向右转动一下就可以了。”林遵义说,父亲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协助升旗,而梁昌寿则是守在旗杆下,一旦电动升旗到顶还不停止就切断电源。这个备用措施开国大典时并没有用上,父亲后来还说过一句,当看到五星红旗顺利升到旗杆顶戛然而止,才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来。
父亲88岁来西安点名要去陕历博
林遵义说,父亲中学1925年到1931年就读于天津扶轮中学,学校的校史馆里有他的塑像,他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父亲在北京工作生活,自己大学毕业后离开北京先是在兰州,1985年到西安,在204所工作至退休。
2001年,88岁的林治远和妻子还来过一次西安。林遵义的妻子徐赞红说:“老爷子说西安历史底蕴深厚,要求必须安排他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他们一家陪着老人在西安游览了一番,在陕历博门前和父母的合影,林遵义一直保存着,还有那些记录父亲过往的历史资料,他也一同珍藏着。
“很幸运,我的生日和父亲的生日是同一天,都是阴历正月初四。”林遵义说,父亲到西安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母亲隔了几个月也走了,他现在过生日都是选择阴历,刚好和父亲一天。
现在,开国大典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连同旗杆和自动升降装置,以及汉白玉旗座都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也病了好多年,不能出远门,很遗憾不能去国家博物馆再看看父亲的设计了。”林遵义说。华商报记者 李婧 摄影 陈团结
西安10岁男孩每天在家升国旗 坚持7年
西安有一名10岁的男孩,他用每天的行动表达对国旗的热爱,曾被称为“国旗宝宝”,现在被称为“国旗小子”。
男孩叫冯楗涵,9月21日,他在自己家,穿上自制的军装,穿上皮靴,戴上军帽,举着国旗,踢着正步,走向自制升旗台,挂好国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他将国旗缓缓升起。一系列动作非常娴熟,连贯完成。
冯楗涵住西安市含元路万国金色家园小区,“每天早上6点,他起床后,穿上军装,升国旗,然后洗漱、吃饭,去学校,放学后先降国旗,然后去写作业。”冯楗涵的爸爸冯燮说,孩子坚持7年了,“从3岁开始,就在家升国旗,是一个小军迷。”
华商报记者看到,冯楗涵行走、站立颇有军人的模样,他家的客厅,房顶和地面分别安装着两个滑轮,可以用来升降。滑轮旁边是两个旧家具,有一点点落差,这是冯楗涵的升旗台。客厅摆满了冯楗涵从小到大穿着“军装”的照片,还有他最喜欢的军事用品,有沙袋、军用卡车、飞机模型等,他的书包的外观也是迷彩图案。
冯楗涵的“军装”是爸爸买来军绿色的布,然后找裁缝做的。“做了好几套了,以前不好买皮靴,现在孩子长大了,可以买到了。”冯燮说,“只要路过军事用品店,孩子总要进去转转,买一些大大小小的军用物品。”
冯楗涵为啥这么痴迷升国旗呢?“一岁多时,孩子晚上老闹觉,我和他妈妈就把电视打开,中央台会播升国旗、唱国歌的画面,他一看就不哭闹了。”52岁的冯燮说,他把升国旗的视频下载到手机上,孩子看的时候很着迷,“后来孩子要自己体验升国旗,我帮他创造条件。在小区里,我举着国旗,一点一点往上抬,既当旗杆又当升旗手,孩子在旁边唱国歌、敬礼。”
冯楗涵3岁时,爸爸在家里为他设置了升国旗的场地。“我从小到大看的都是军旅题材的动画片、纪录片、影视剧。”冯楗涵说,每年国庆节,他都会穿着“军装”,去新城广场看升国旗仪式。为了能站在第一排观看,他凌晨3点多就起床,5点到达新城广场,“今年10月1日,我还会5点到,站在第一排看五星红旗升起来。”
冯楗涵的手机和iPad,不是用来打电话和上网的,而是用来存放军人、军徽、枪等军事方面的照片,这些都是他的宝贝,课余时间就会翻看、回味。
目前冯楗涵上小学四年级,他说:“军人特别威武、帅气,升国旗时可以把新中国的伟大告诉全世界。”他说自己的梦想是考上军校,当一名升旗手或空军飞行员。爸爸冯燮说,他会一直尊重孩子的天性,呵护孩子的梦想。华商报记者 任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李佳)昨天下午,记者从西安交警部门了解到,西安地铁施工将于9月23日23时开始新增3处围挡。施工期间道路变窄,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