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坚持25年毛笔抄名著 累计120多册 希望作为“传家宝”

三秦都市报 2019-09-18 02:20 大字

刘明每天坚持抄书本报记者 李宗华摄1994年,61岁的刘明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25年过去,他用毛笔先后抄完了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内的120多册传统经典名著。他希望将此作为一份“传家宝”留给后人,希望家风家教能融入传统文化精粹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传。

写书法修身养性

西安民航小区一间单元房内,刘明端坐书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已经86岁,除了耳朵有些背,身体还算硬朗。在一张打着红格子的宣纸上,他一笔一画、工整地抄着《全唐诗》——这是他给自己布置的又一项任务。

《全唐诗》共15册,要用毛笔抄写,对如此高龄的他而言,无疑是一项浩大而庞杂的工程。什么时候能抄完?他压根不去理会,每天早上8点起床,洗漱完毕后,他就进了书房,全神贯注沉浸在笔墨纸砚构成的方寸天地间。

毛笔抄写名著的想法,源于1994年。“我喜欢安静,不爱说话,写书法不仅修身养性,还能静心,这是最合适不过的。”昨天,刘明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小时候他上学时,曾上过书法课,字写得谈不上多好,但有书法基础。

刘明是北京人,先后在乌鲁木齐、兰州等地的民航部门工作。1966年来到西安,1994年退休。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民航报务员,整个职业生涯都与电报结缘。电报由数字组成,作为报务员,必须将听到的嘀嗒声,转化为数字并记录下来,从地面传递给空中的飞机,“工作后,辗转多地,再无暇重拾毛笔写字。”

起初,他将废弃的电报纸,折叠成册页,用蝇头小楷抄写《红楼梦》,抄完一册后,感觉不规范,从此改为宣纸。

优雅的晚年生活样本

他将买回来的宣纸,先裁剪下来,再用棉线装订成册,并认认真真地在每页的空白处抄上眉批,每一个字写得不疾不徐,每一张纸写得工整有度,非常考究。

“每天早中晚,各写一个小时左右,写完了去散散步,只要有恒心,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刘明说,从古至今,文人抄书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古籍得以世代流传的一个重要载体,“我每年都会回北京探亲,不管走到哪里,抄写名著从没有间断过,用秃了上百支毛笔。”

从花甲到古稀再到耄耋,这种刻苦精神,亦让晚辈们深受感动。老爷子的外孙女告诉记者,姥爷每天埋头抄写名著的场景,深深留在她童年的印象中,“他特别喜欢传统文化,我小时候他帮我检查作业、写评语;我长大后外出上学,他给我写信,都是用毛笔完成。”她说,活到老、学到老、乐观到老,姥爷的励志故事,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优雅的晚年生活样本。

本报记者宋雨

新闻推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 教育的关键在于改进学生的思维

华商报讯(记者杜娟)“在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思维在教学和评价里没有相应的地位。调查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学生思维的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