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柳垂碧波漾 如今成了街巷名
景龙池街景。
■记者王昕文/图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唐朝诗人钱起在诗中所描写的“龙池”,很多老西安人都非常熟悉。如今,它就“藏”在西安城东门外一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小巷里,街的名字就叫“景龙池”。
景龙池在东关鸡市拐往东,南北走向,南接柿园路,北抵长乐坊,全长500多米。虽然街名很多西安人都很熟悉,但到底为什么叫作“景龙池”,或许和许多老街道一样,很多人只闻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
景龙池名字演变很有历史,曾叫过隆庆池、井龙池、龙池、兴庆池等。据《长安地名录》记载,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此地有一口井溢出水来,加上雨水积涝,在隆庆坊低洼处形成大水池,池面数十顷。因为地处隆庆坊(唐玄宗为临淄王时的府邸)所以叫作隆庆池,传说中池中常有云气,并间或有黄龙出没。众人认为此乃李隆基当皇帝的预兆。后李隆基登基后,便在此处兴建兴庆宫,称此地为“龙池”,亦称之为“井龙池”。
今天看起来,景龙池与兴庆宫公园隔开了,实际上在唐朝却是兴庆宫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龙池的水也早已不知去向。这里也变成了西安城里一片普通的居民区。
从景龙池巷子北口进入,是一小段平缓的坡路,缓坡的西侧突然耸立的山墙和周围低矮的居民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仔细看,只见顶部镶嵌着一块横置的匾额,上面写着:“明清老母庙(唐兴庆宫观鱼台遗址)”。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座夯土台基,乃兴庆池边的观鱼台遗址。明清时期,这里供奉观音菩萨,所以被称为“老母庙”。和周围的建筑相比,老母庙显得很陈旧,木质的大门,低矮而且狭窄。在周围住户的指引下,记者走进大门,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居住着好几户人家,到处堆放着杂乱的生活物品,已找寻不到任何与“庙”相关的景象。从老母庙出来,在路东人行道上立一青石碑,石碑高两米左右,本来刻有“景龙池”三个大字的石碑上字迹也已经有些模糊,很多居民如是回答:“每天从这里过,还真没留意,年代久了!”
历史的景象已无法复原,如今的景龙池与西安城内的任何一条古老的街道几乎别无二致,细窄的街道与破旧的民居默默地倾诉着它历史的沧桑。
不算太宽的路两边多为一些居民小区,两层的砖瓦房或五六层的楼房,沿街摊点店铺很多。中午时分,放学的孩子们涌进巷子,朝气蓬勃的脸庞看上去似乎和这里“格格”不入,使本就不宽阔的景龙池显得更加狭窄。
采访中,我们碰到了在景龙池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周骥。80多岁的老人娓娓道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巷子两边的房间院落都是非常讲究的四合院,全部是一家一户,没有大杂院。但路面也不好,石子路坑坑洼洼。景龙池里居民住宅开始从平房变为楼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的事儿。等到了八九十年代,景龙池里楼房越盖越多,住进的人也更多了,巷子里日渐热闹起来。”
时光流逝,繁华不再的景龙池褪去了它的光彩,早已“泯然众人也”,让人感慨万分。而它昔日的辉煌,又有多少人能记得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张端)11日,西安市“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教育培训走进建筑工地,为广大务工人员献上了一份丰富的“文...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