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西安人吃上自来水 80岁老人见证“吃水往事”
冯世华编的小册子记录了西安供水史本报记者 李宗华摄冯世华一直记得1952年10月1日这天。在经过14个月的紧张建设后,西安市第一座水厂宣告建成,正式向市民供水。
西安第一次实现了城市自来水供应。当天,骡马市、东二道巷、尚俭路三个售水站开始放水,市民们敲锣打鼓,迎接“吃上自来水的生活”。
1952年西安人吃上自来水
受自然条件限制,西安一直属于水资源极度贫乏城市。
西安筹建自来水供应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35年。1936年,名为“西京自来水厂”的工程开始筹建动工,没多久便因为抗战爆发而停止,“只打了三口水井,半座水塔。”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同年8月,西安市政府建设局成立了“自来水筹建小组”,在原西京自来水厂的旧址上开始重建。
1952年建成的第一座水厂,每天的供水量为5000吨,供应服务的人口仅几万人,主要以城墙内居民使用为主。
家住西关正街附近的老居民刘师傅,仍然记得1952年刚通自来水时的场景:“附近每个街道都接进来了一根自来水管道,上面安着两个水龙头,大家提着桶排队接水。”
建设新一轮供水体系
冯世华80岁,渭南人,1965年大学毕业,进入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先后担任自来水公司经理、总工程师,参与设计了西安第一座水处理系统、斜管沉淀系统和虹吸过滤池等重大工程,是西安城市供水体系建设的拓荒者、亲历者和见证者。
1954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实施,新中国工业投资项目的三分之一安排在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和建设大西北逐渐形成热潮,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从此在西安生根发芽。自来水供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也是从这一年起,西安开始了新一轮的供水体系建设。建设先后分为四期完成,历时近40年。第一期建设,选择在了浐河灞河水源地,即后来建成的西安市第二水厂。
“1971年的时候,浐河地下水源衰减严重,为了利用这里的原有设施,我们开始在附近修建地面水取水工程,以补不足。”这一年,成为西安利用地表水作为自来水水源的开始。
与地下取水不同,开采地表水作为水源地,不仅需要河流常年有稳定的水量,还需要混合、沉淀、过滤、消毒等一系列处理工艺,难度很大。
冯世华上大学时,学的就是给排水专业,他利用专业知识,与同事们一起,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在1971年,在浐河附近建设了第一套简易平流式沉淀池,后来又设计了斜管沉淀、虹吸过滤池,水质大大改善。
后来,西安又先后建成了第三水厂、第四水厂、沙河水源地等等,到1991年,西安建成了5个水厂、9个水源地、208口深井,日供水能力达到67万吨。
曾遭遇“水荒”
目前,西安城区市民吃的水,80%来自黑河金盆水库、石砭峪水库和石头河水库组成的黑河引水系统。其中,金盆水库的贡献最大,日均为西安供水120万立方米,可以保证西安城区供水需求。
很少有人知道,在改革开放初期,西安也曾遭遇过“水荒”。
随着西安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突飞猛进,城里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每到6月—9月用水高峰期,时不时就停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每天定时供水,早上两小时,下午两小时,用应急送水车、洒水车为市民免费送水。”
1998年,石头河、黑河清流开始注入西安,西安缺水的历史基本结束。
2001年,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作为黑河供水枢纽工程之一的西安市南郊水厂正式向市民供水,不仅实现了供水量的突破——西安市日最大供水量达到了165万吨,同时供水格局发生变化,“从以地表水为主改为地下水为主,供应更加稳定。”
本报记者宋雨实习生杨让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文锦代泽均)为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9月8日,西安市水务局在游客密集的汉城湖景区举办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工...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