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长师附小”的缘分 □张君祥

西安晚报 2019-09-01 09:39 大字

1944年,我进入从属于“长安简易师范”的“长师附小”读书,它坐落于西安城东古灞桥南头、柳巷村东头。我一家四代人都在这所学校就读,而我后来又曾在此工作,真可谓缘分不浅。

“长安简易师范”和“长师附小”本是一体,校园是在柳巷村龙王庙的基础上修建的。“长安简易师范”的西北角有个莲花池,每逢五月,荷花开满池塘,香飘整个校园。莲花池北边有一座“赠柳亭”,是师生休闲、聊天的好去处;莲花池西边和南边有几座瓦房,是教师的办公室和宿舍;莲花池东侧是二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楼东还有一座平房教室。我们“长师附小”比“长安简易师范”的地盘还要大,教室校舍的布局很讲究,呈“燕形”:教学的办公室是“燕头”,大礼堂为“燕肚”,东西四座教室呈“八”字形斜盖着,好似燕子的两个翅膀,后边还有“一”字形的三座教室和厨房。学校四周被清澈透亮的水渠包围,加之河堤上的柳树枝随风摇曳,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好似人间天堂。

初到学校时,不管师范的大学生还是附小的小学生,统统都走柳巷村华清路,从前大门进校。后来校方修了一道墙,把师范和附小隔开了,小学校则在校园西墙上重新开了门。校门开好后,校方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抬沙担土,修了一条长约百米的大路,通往华清公路,从此小学生就走这条路上学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当天“长师附小”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活动。那时学校没有电灯,老师让每个学生糊了一盏彩灯,而我祖母给我做了一盏大公鸡灯。那时我也不明白大公鸡灯包含何种意义,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雄鸡一唱天下白”吧。我们的庆祝活动一直搞到次日凌晨3点才结束,路远的同学没有回家,就睡在学校大礼堂前面的讲台上,这座大礼堂直到现在依然矗立在那里。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变更,原“长安简易师范”更名为“西安市三十四中学”,原“长师附小”更名为“灞桥小学”。山不转水转,1974年,经一位朋友介绍,我又回到了母校,成为灞桥小学的一名炊事员。

当时灞桥小学的校长叫李春荣,她是我的小学同学,和我丈人是亲戚。因为这些关系,李春荣校长对我很是器重,我每日除做饭烧水外,业余时间还给学校办专栏、写语录牌、编儿歌。到了晚上,我和老师郭义民、音乐老师倪伟经常聚在一起,弹着钢琴唱歌。我们的分工是:郭义民写材料,我负责儿歌编写,倪伟负责编排文艺节目。倪伟还为我编写的《学打靶》《我们要学孙悟空》等儿歌配了曲,教学生演唱。

与编儿歌相比,写标语、语录牌更是我的拿手活儿,我写美术字连格子都不打,笔到字成。记得有一次,省上要在灞桥小学开教学现场会,学校对此非常重视。校长把写语录标语牌的任务布置给我,并让我提前一个星期就动手写。我当时有些犯懒,便回道:“着急干啥?只要你们把牌底刷好,我只用半天时间就能写完。”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开会前一天上午竟然下起了大雨,我只好勒着围腰,戴着草帽,冒雨站在支架上,手挥刷子,写起了语录牌。此时恰好三十四中放学,许多学生凑过来看我在雨中挥毫,还赞许道:“这位老师美术字写得这么好!”有人则接话说:“那不是老师,是灞小的炊事员。”

多少年过去,在“长师附小”读书的情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记得学校附近桥头堰堤上曾有棵碌碡粗的大柳树,那是我们晨读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同窗好友张瞬星让我给他题一幅字,我就以儿时读书的情景写道:“孩时读书上灞堤,柳林丛中鸟啼啼。莺歌伴唱朗诗语,彩云端上白鹭飞。赤脚漫在溪水里,流沙搔芯怎滋味?风雪美景今何在,分享得到下一辈。”

新闻推荐

开学第一课 爱国之志 今晚8点锁定CCTV-1 听爱国故事奋发图强

孩子们与国旗同框留念,争做护旗手一年级新生领到开学护照《开学第一课》CCTV-1今晚8点开课以五星红旗之名,燃中华儿女之情...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