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上海首家垃圾分类事务所负责人,听她分享 垃圾分类的“上海经验”

三秦都市报 2019-08-29 03:32 大字

志愿者举行垃圾分类主题沙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今年2月18日,杨园以“新时尚”为名,成立了上海首家专门从事垃圾分类活动的专业化社会组织——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

从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到分类转运;从立法规范,到习惯养成,上海走过了怎样的过程?上海的做法,会给西安推行垃圾分类怎样的启示?昨天,记者电话连线杨园,听她讲讲垃圾分类背后的故事。

“绿色账户”为环保行为加分

从一开始,上海的垃圾分类就透着一股“非常气氛”,甚至一度挤上了微博热搜。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上海半个月的垃圾量,可堆出一座金茂大厦。

垃圾分类难,难在第一关——居民是否愿意按要求去“分”。在上海,关于垃圾分类“铺天盖地”的宣传,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了。

具体怎么宣传?两个层面。杨园说,第一个层面是基层宣传,比如社区、单位,会安排专门的人答疑解惑,详细解答各类问题,“标语横幅随处可见”;第二个层面是媒体宣传,各类主流媒体,还有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这半年多来,可以说是耳目所及,无处不在。”

杨园告诉记者,早在2010年上海已经开始提倡垃圾分类;2013年尝试推行“绿色账户”制度,让践行垃圾分类的市民能有更多实惠。

所谓“绿色账户”,指的是通过积分兑换,鼓励居民自主分类,积分可用于线上线下兑换奖品,奖品包括银行定制贵金属产品、明星签名T恤、物业费,以及一些日用品等,应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2017年以来,在“绿色账户”和分类覆盖的基础上,上海市全力实施“整区域推进模式”,一个小区、一个街镇、一个区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将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在小区和单位实施分类投放。

“‘绿色账户’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市民的垃圾分类参与度,起到了非常大的宣传作用。”在杨园看来,垃圾分类在根本上其实依赖的是大家生活习惯的养成。实践证明,包括绿色账户、四分类、全民动员、广泛宣传等等,都是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我们发现实际效果比想象中好得多,无论是市民的参与度、理解度,还是配合度上,其中也包括之前被认为会较难开展工作的租客。”

杨园说,尽管垃圾分类具有强制性、严肃性,人们必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态度上的转变。近两个月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当人们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价值后,他们大都愿意去做。”

定时定点“一小区一方案”

杨园2013年就开始和“垃圾”打交道。她的两位加拿大朋友回国时,向她讲起了国外的“跳蚤市场”。“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很少见有年轻人喜欢的跳蚤市场,也没有旧物回收再利用的概念,这些被遗弃的东西,十分可惜。”

彼时的上海,人们对于家中闲置物品,很少会有交换再利用的概念,朋友的建议,激起了杨园的兴趣。这一年,她和几个朋友一起办了个跳蚤市场,取名为“爱易”低碳易物公益市集。

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把交换的日子挑选在周末,通过微博招募,免费为大家提供场地。令杨园意想不到的是,旧物交换,竟吸引了大量前来“寻宝”的摊主和市民。“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交换,他们把家中闲置的玩具、衣物拿出来,同时也在其他摊位寻找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旧物交换,让人们认识到了低碳环保的社会意义。也是从这时开始,杨园想到如何变废为宝。“旧物交换并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废旧物品的数量。”她说,对于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和600多万流动人口的上海来说,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是破解“垃圾围城”的最佳路径。

在宣传动员中,杨园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比如,对于中老年人,应该以鼓励为主,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吸引他们参与。”她认为,针对社区里的年轻人,应该多树立一些榜样,让他们看到身边有人做得很好,这样可以起到带动、鼓励作用。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执行的是“两定”(定时定点),即居民需要在固定时间段到特定的地方扔垃圾。每300—500户设置一个投放点,这使得上海的很多小区撤掉楼层和楼下的垃圾桶。

杨园介绍,定时定点只是一个约定,并不是规定,具体的做法中更多的是“一小区一方案”,即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由基层党组织牵头,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大家共同沟通,而不是“一刀切”。“每个小区可以不一样,夏天和冬天也可以不一样。”

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分类体系

人大立法、强制分类、定时定点、混投罚款……上海垃圾分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从严”,不光是全领域,也是全过程,不留死角。

杨园告诉记者,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前端、中端、末端系统,这主要包括6大方面:政策系统、基层职责系统、志愿者管理系统、环卫收运系统、协调系统、后端处置系统。

要保证整个系统的合理高效运转,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决心和策略、财政拨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依赖于便民措施、体制创新。

在政策系统层面,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推行“两网融合”。实践证明,“两网融合”在促进资源增量和垃圾减量方面成效明显。杨园介绍,两网融合是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融合。

简单说,就是将无价值废弃物纳入生活垃圾清运体系;高价值废弃物,鼓励由处置企业延伸回收服务,对接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低价值可回收物通过价格补贴,弥补价值链,使其进入市场流通再利用,从而建立长效管理体制。

在环卫收运系统,除了出台相关处罚规定,上海还设置了“不分类、不收运、不处置”机制,即收运、处置单位对不符合分类标准的生活垃圾,可以拒绝接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不同的区域,上海的相关责任方在垃圾清运工作方面还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处理办法。

本报记者宋雨实习生杨让晨

新闻推荐

假招工 假网恋 非法拘禁 暴力抢劫 11人恶势力集团昨受审

付某伟等11人恶势力集团昨受审本报记者李宗华摄用假招工、假网恋的方式,将务工人员、单身男子骗至传销窝点,暴力逼迫被...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