咥一碗葫芦头泡馍品40年沧海人生 话剧《长安第二碗》深深触动现场观众
■记者张静
可能对很多老西安来说,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是那一碗葫芦头泡馍。西安城中,一个普通的葫芦头泡馍馆浓缩了40年的社会进程。4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却是那熟悉的味道,那浓郁的乡愁。昨晚,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长安第二碗》在易俗大剧院首演,浓郁的西安风情,朴实却真实的百姓生活,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
5个时间节点
展示西安一家人生活变迁
话剧《长安第二碗》首演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办,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创排,这也是该院继《麻醉师》《柳青》后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昨晚7:30,伴随着大幕缓缓拉开,一股老西安的味道扑面而来。话剧跨度40年,选取的却是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和2018年5个时间节点。故事是秦记葫芦头泡馍馆一家人的生活变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从1978年的邓丽君的歌曲、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1988年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倒爷”“换大米”等时代产物,再到1998年西安液化气闪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8年的“车让人”等。
也许由于编剧陈彦曾在戏曲研究院工作多年,所以剧中加入了不少秦腔唱段,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来吧,来吧,相约九八”“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瞬间把观众带入到那些年代中。
文学艺术创作是努力让生活去说话
编剧陈彦用这部话剧致敬西安
话剧把背景放在古城一家泡馍馆里,老秦家7个儿女,或子承父业,或参军报国,或步入仕途,或投身科研,或醉心戏曲,或随波逐流,或迷失自我……纷纷攘攘,起起伏伏。在悲欢离合中,秦记一碗不变的老味道里,潜藏着某种永恒。剧中有原汁原味的西安表达、西安语言、西安态度,刻画出真正的秦人,唱出正宗的秦腔,演出了现实的沧桑巨变,直抵人心。
剧中有直抵心灵的震撼,有时代洪流的裹挟,有西安人都熟悉的电信大楼的钟声,还有老西安不变的初心和善良隐忍。该剧编剧陈彦,刚刚凭借《主角》一书获得茅盾文学奖,他曾说过这台话剧是他致敬西安的作品。他说自己的衣食住行全靠这个城市供养,感情的深度与浓度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更别说在创作上提供的各种养分和材料。关于这部剧,陈彦说:“活得焦虑不安,已是这个时代的普通症候,文学艺术创作是应该努力让生活去说话,让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让日子说,让年轮说。作者只不过是用一个箩筐,去尽量把它们原汁原味地装进去而已。”导演查明哲说:“这部剧演出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们,一起交流、相互提醒、共同思考,在思辨、求变、改变、巨变中保存和守望‘不变’。”
给观众留下一碗
可以品味的葫芦头
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大幕缓缓落下,《长安第二碗》在一阵低沉的音乐声中落下帷幕,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去。查明哲导演在谢幕时说:“西安话剧院是有情怀的剧院,这次合作非常愉快,我们想给西安留下一碗可以品味的葫芦头。”观众席中一位姓王的老观众表示:“这是一部很好的话剧,讲了改革开放后一个家庭的缩影。”观众薛学峰说:“话剧很沉重,底蕴悠长,值得现代人反思,传统的东西必须要保留下来。整体来说,是相当好的话剧。”
据悉,《长安第二碗》已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并成为陕西省2019年重点现实题材创作剧目之一。该剧自昨日起至本月29日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进行为期7天的演出,同时应邀作为参演(开幕)剧目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新闻推荐
大图小图:话剧《长安第二碗》剧照。(记者王旭东摄)本报讯(记者雷县鸿实习生郭赋)8月23日晚,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