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教授闫森:可穿戴设备的探路者

西安日报 2019-08-20 03:08 大字

80后教授闫森。

■记者张潇通讯员朱凡煜问炀文/图

近年来,随着运动手环、智能手表以及VR眼镜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可穿戴设备的概念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作为人体健康的监督者,可穿戴设备诞生的背后,离不开该领域研究者们的辛勤付出,西安交大电信学部的80后教授闫森正是这批科研大军中的一员。今年他获颁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其在可穿戴天线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一杯咖啡开启学科交叉的创新点

走进闫森的办公室,一张长桌上堆放着厚厚的文献资料,摆放着各种实验材料:标准测试天线、微波线缆、信号发生器等等。看到记者后,他带我们进入一间实验室,向我们讲述了他和团队的故事。

2003年,闫森考入西安交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习。“交大的传统就是基础厚,到现在都很重视基础课教学。当时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将深奥的原理讲述得通俗易懂,使我们如沐春风。”闫森说。读研时,闫森在导师的指导下与企业合作研发产品。他感受到,企业对于产品实效性要求很高,而科学研究是更注重前瞻探索性的。这也让他明白了毕业后的路该怎么走。“我认为对于科研工作,兴趣和自律是最重要的,兴趣让你一直热爱科研,自律让你专注于科研。”闫森笃定道。

在国外学习交流期间,闫森一直专注于可穿戴天线的研究。“在读博的前两年,由于找不到创新点,我没有一点成果。”闫森回忆起留学生活时说。有一次,在和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师兄喝咖啡时,聊起了电磁超材料。“如果将电磁超材料与可穿戴天线结合起来,会产生什么效果?”闫森思考着。灵感不期而至,随后火花被付诸实践,他迅速找到了学科交叉的创新点,开启在天线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如IEEETrans.AntennasPropag.等高频次发文之旅。

2017年,闫森回国,随后入选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担任特聘教授。目前,闫森的科研团队有十余人。“如今是可穿戴天线2.0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可穿戴设备在更小的体积下实现多种功能。”在闫森的带领下,团队紧扣行业发展脉搏,正在致力于实现在5G通信环境下与可穿戴天线的融合发展。

致力于用微波技术测量生物数据

关于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闫森表示,自己也是首次做导师,还未形成相对完善成熟的培养体系,但有一些“独家心得”,那就是注重对学生的分类培养。“我通常是在学生研一时给他们布置一些小项目,从中发现其特长,到研二时,才会给他们布置具体科研项目。”

现阶段,闫森团队致力于用微波技术测量生物数据、在不同通信环境下确保体域网数据的稳定以及纳米天线的研究。“定义纳米天线,以及纳米天线和可穿戴设备结合,使之更好地在国民健康、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作用,我们正在努力。”闫森说。

“交大创新港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绝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我深信在这个平台上,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话,使我们的科研语言与企业的产品语言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闫森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西安市民宗委深入推进协调机制建设 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本报讯(记者朱雪娇)为深入推进西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提升少数民族流...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