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弘扬“西迁精神”的常青树的常青树 记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陶文铨院士

陕西科技报 2019-08-13 09:37 大字

8月10日晚20时许,中宣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防科工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闪亮的名字——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向全社会公开发布10位荣获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并向他们颁发了“最美科技工作者”证书。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是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

央视对陶文铨的致敬词这样写:“一生铺路,你从不停止甘为人梯的脚步;燃烧自己,你尽全力照亮最广袤的土地。你用苍茫的身影,扬帆指路;你用睿智的曙光,细心呵护;一树桃李,你把毕生所学传递;满目青青,一腔热血化春风。”

半个多世纪以来,陶文铨弘扬“西迁精神”,潜心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他睿智创新,勇攀科研高峰,开拓了我国数值传热学教学与研究的新局面,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今,“80后”的他希望再为祖国建设健康工作20年!

“一树桃李,你把毕生所学传递”

1957年,陶文铨从浙江绍兴稽山中学读完高中,坚定地报考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成为交大西迁后首批直接到西安报到的本科生。

他对记者介绍:“当年,交通大学要全部迁往西安,所以考入交大就直接到西安报到。由于从小对交通大学非常向往,高考时虽然知道交大要西迁,我还是报考了交大,交大迁到哪里,我就考到哪里!”

从那时起,62年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陶文铨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1962年,他本科毕业,考上了我国第一批公开招考的研究生,是西安交大当年入学的15名研究生之一,师从留美学者杨世铭教授攻读传热学。

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西安交大工热教研室任教。1980到1982年受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热学实验室进修,师从国际著名学者斯帕罗教授及帕坦卡教授学习强化传热技术及传热问题计算机仿真技术。回国后继续在西安交大任教。

53年来,除了2年留学,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教过6000多名本科生、6000多名研究生。他所指导的学生,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长江学者2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5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位,因而获得“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

每次上课,陶文铨只有一个想法“不能耽误学生的每一堂课”。他说:“要对几百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负责,是我的基本考虑。”

记者采访了几位交大学生。他们介绍,陶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他的课几乎堂堂爆满。每次上大课前,陶老师都会提前到教室,由助教把准备好的20个小马扎放在教室走廊。一个能容纳367人的大教室,但是来听课的学生经常超过400人。坐着小马扎津津有味听陶文铨讲课,成了交大的一道风景。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引入新内容,常常通过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研究生课程则加大新内容的比例,博士生的课程每次都要更新15%-20%内容,还特意引入一些有分歧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虽然他讲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等课程已经几十年,但每次课前仍会重写讲稿或者修改PPT,纳入新体会和内容。他率先开出的《数值传热学》全英文课程,每次都会引入新内容,凡是听他课的本科生、研究生,都会感慨“有料有味”。他所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博占全国该学科50%,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论文获陕西省优博占全省该一级学科40%。

“燃烧自己,你尽全力照亮最广袤的土地”

陶文铨是西安交大传热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国际数值传热学的引领者,可以说是国际数值传热学的“泰斗人物”。他长期从事传热问题数值预测及传热强化研究,开拓了我国数值传热学教学与研究的新局面,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他带领的创新团队先后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开创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多个“第一”:1986年,主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传热学讲习班,首次将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等领域研究引入国内;1996年,牵头组建了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随后创建热流中心,开展复杂热质传递问题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他根据国际上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动向,及时提出了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的新课题,使我国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开发的几款高效换热器,与沈阳鼓风机、杭氧公司合作达到国际先进领先水平,出口到国外,节省了大量外汇。

在这些令人注目的成果背后,殊不知他们曾经走过无数的艰辛。陶文铨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大部分西迁教授先后退休,我们学科出现了严重青黄不接的现象,最严重时传热学方向从原来的10人锐减到只有3个老师。我一方面积极努力吸引年轻博士留下任教,同时大力开展强化传热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通过20年的努力,组建起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

目前,他所创建的西安交大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团队45岁以下成员占比62%,团队中有院士2人,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10余人,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111引智基地、科技部热质传递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

2007年及2011年,团队先后发起召开了有关强化传热及传热问题计算机仿真的两个国际会议,由于会议的成功,现在已经成为每两年一次的国际系列会议,轮流在世界各地举行。

“满目青青,一腔热血化春风”

陶文铨扎根西部,辛勤育人,在西安交大各种活动中,总能看见他的身影,他总说自己是“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小叶”。

“从1957年入学,到现在我已经在西安生活工作62年,成了半个陕西人。”陶院士笑呵呵地说。

他说:“‘西迁精神’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应该是已经潜移默化了,那个时候我们看到很多老先生这么干我们就跟着这么干。交大迁校之初,工作与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我所见到的老师都是认真教学,很少见到他们埋怨西安的条件不好,他们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怎样做好实验、怎样教好课、怎样做好科学研究。在陈大燮、杨世铭等西迁教授的带动下,大家都非常努力把各自工作做好。老一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名利的淡泊、对青年的提携,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和西迁精神息息相关,年轻人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科研上取得成果。”

谈到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体会,陶文铨说:“当我知道自己被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时,心中感到诚惶诚恐。觉得自己与这样美好的称号还有很大距离,我把这个称号看成是党和人民对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作为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也遇到了一些新困难,这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自主创新问题,更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发挥才智,作出新贡献。我要在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争取再健康地工作20年!”

从青春飞扬到鹤发银丝,戏称自己是“80后”、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陶文铨院士站在他热爱的讲台上,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扎根在西部大地上,他就是一颗弘扬“西迁精神”的常青树!

新闻推荐

《长安十二时辰》完美收官 生态经济效应凸显带火西安旅游美食

本报讯(首席记者轩辕杨子)昨日,由西安导演曹盾执导,易烊千玺、雷佳音等出演的古装大剧《长安十二时辰》迎来了大结局。剧...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