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观复】赵师傅和早点车
前天傍晚在马路上行走,走到一个熟悉的街区,远远地看见街角上的报亭居然还健在,这事儿有点出乎我的想象。该区域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商业屋宇,少有生活住户,难不成年轻的白领和高科技眼镜儿们还买报刊?
让马路落到我后面,加快步伐走近亭子一瞧,原来,曾经的报刊亭已经实现了产业升级,改成食品铺子了,完全没有一点报刊的影儿。我站在亭子边上看了一会儿,没看见一个顾客。眼见着21点有半,店家怎么还在继续浪费能源呢?看他坦然的样子,估计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滋生歇息的念头。
在这种工作地域,可能早上的早点买卖不错吧。离开的时候我想着亭长自若的神态,然后就想到了赵师傅。
上月西安小住一周,酒店对面就有两辆专营早点的小车摊儿,买卖很是兴隆。有一天晨间悠闲,就过马路去视察了一回早点车,想看看西安人都吃些啥,顺便考证一下“北京早餐既不方便又不好”的说法是否成立。
“车”不大,也就一般三轮车大小,但全身不锈钢装备,一边的底部是两个燃气炉,炉子上面有四层“抽屉”,每层笼屉里装着不同的品种,如鸡蛋、包子等,以及热狗——就是发面馍卷一根肠那种中式热狗,顶层平台则放置豆浆、牛奶和碳酸饮料之类。另一边下部是个小储藏柜,上部是“明炉”,可以摊饼、摊鸡蛋,看起来不错,比北京街边的同类小车摊儿显然科学很多。
之后的两天,我都去为早点车捧人场,也和摊主脸熟起来,并且知道了人家(其中一位)姓赵,赵师傅娴熟的技艺有些迷惑人,这也是我连续去站台的原因。
无论买家所要是多是少、要的是什么品类,只要报单结束,赵师傅都是不给时间留缝,立即就报出价格,俨然速算大师风范。尽管客人比肩继踵,但他还是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摊饼(好像叫作渣渣饼)、煎鸡蛋,最让我惊叹的是,师傅的一系列手上绝技:手一抬,不经意地由上往下一挥动,感觉都没触到塑料袋,食品袋就从车边的架子上到了手里,接着是利落的(食品袋)里翻外和食物进袋。在这个过程中,塑料袋每次都是一个,从未有意外——即使是要分神和我聊天。这让我觉得卖油翁或有不及。
当然了,我心中的赞许和赵师傅的职业精神也是有关的。
虽然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司配送(包括摊饼的面),但每天凌晨4点就得到达自己所选的位置,送货车是不等人的,因为和纾困工程关联,面对多个车摊的送货车时间紧。“10点撤摊之前必须打扫干净。”赵师傅说,生意好的人及地段,每个月有七八千元的收入,不过忙活一整月挣得两千元左右也是有的。
不知道是卫生的原因还是方便的关系,和早点车繁忙的买卖不同,附近街边上的餐店也卖早餐,可就我看见的几家来说,显然很冷清。
后来我专门在街上转悠了一大圈,发现早点车街口、街里都有,有统一不锈钢的,也有可能是自家装备的,没几百米就有车摊儿布局,这对在外、在路上买早餐的人来说,确实快捷而便利。
后来我和西安当地的人说起赵师傅的早点车,他们也有些感触,特别是年轻人,表达的基本上都是赞誉,称车摊儿又方便又有卫生保证,“真的要一下子没有了可能还不习惯呢。”
客观说,不习惯之说可能有些言过其实。我看那些早点买主多半都是上班线条上的轨道客,但和赵师傅却没有到脸熟的地步,奇怪吗?实际上,众多天天打照面的人视若无睹,要真换了场地更是一点印象也不会留下,想一想,城市里多谁少谁,人们都会很快习惯的,就像北京街角“产业升级”的食品杂货亭,真没有了估计也没什么人在意,而赵师傅的早餐车,我估计离开酒店对面的街道换个地点,情形也差不离。
更吊诡的是,我那么清楚地记得车的模样,却没有一点赵师傅的形象记忆。
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子,特别是在几百万人拥挤在一堆的地界儿,人真变成了甲壳虫那也是在无声无息之中,也许正是这样的现实,才让卡夫卡滋生了让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成甲虫的沉闷构想,这应该不是冷漠可以解释的吧。
新闻推荐
(上接01版)“小金花”的评选刚刚落下帷幕,在四川省实施“川酒振兴计划”的年度工作清单中,“走进浓香帝国”“川酒文化论坛”...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