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热线电话029-88880000 中华指纹天下先 实物证据出西安 专家拟联系美国博物馆推进指纹封泥回国展览
庞任隆和记者一起参观秦封泥时,发现多枚封泥侧面有指纹印
公车司马丞封泥侧面可见清晰的指纹印痕
泰医右府封泥有明显被火烧过的痕迹
西安一博物馆收藏数百枚秦封泥
多枚封泥上有指纹印
8月6日,华商报A04版刊发了《中华指纹天下先 实物证据出西安》一文,2000多年前的西安封泥中展示的指纹识别技术引发读者广泛关注。一些读者留言,希望这枚带有指纹的2000多年前的中国封泥能回归祖国,让更多的国人一睹风采。
网友“年的虎”说:古人的智慧不可估量,早就知道了指纹是不一样的。网友“风飘下逸”留言:太厉害了。网友“秦岭”留言:学习了,指纹原来是咱们中国人首创。网友“华夏人”留言:这枚带有指纹的战国时期封泥在美国呆了100多年,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回国,自己好一睹为快。
6日下午,华商报记者将读者的这些想法反馈给了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刘世权博士。刘世权博士称,自从看到这枚指纹封泥,他就有将其交换回国展览的想法,“让它回到故土,回到家乡,回到祖国。”
刘世权博士称,江苏南京有一个中华指纹博物馆,看到这枚指纹封泥时,他就有将其交换回国展览的想法。“我之前曾给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发过邮件,表达了这个想法。美方积极回复,并表示只要中方博物馆提前一年提申请,并填写博物馆藏品借出表格,包括:展览时间、藏品包装、运输、藏品许可证、责权利、保险以及相关费用等即可。可以说,美方表示出积极配合的态度。如果西安相关的博物馆有这个想法,我可以从中对接。”刘世权博士说,“能不能把这枚指纹封泥彻底拿回来,目前不好说。”
刘世权博士说,他已经接到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的邀请,于今年12月15日至22日去芝加哥西北大学法学院讲课,如果西安方面有这个想法,他届时到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深入推进。“重要的是,相关部门现在就要着手起草方案,然后和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对接,一步一步来实施。”刘世权说,他对这枚指纹封泥回国展览充满信心。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有781枚秦封泥,其中5枚是国家一级文物。6日晚上,华商报记者将刘世权博士的想法告诉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秦文化研究会秦封泥专业委员会主任庞任隆,他说,他就此咨询了省文物交流中心,交换展览的想法很好,但前提是要进一步确认这5枚封泥是通过合法手续到美国博物馆的,之后才能一步一步推进。华商报记者 陈有谋
西安一博物馆收藏秦封泥
多枚侧面发现指纹印痕
美国一博物馆百年前收藏了一枚来自西安的两千多年前的封泥,证明中国最早发明指纹识别技术。昨日,华商报报道此事后,引起秦文化研究会秦封泥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庞任隆的高度关注。8月6日,华商报记者对庞任隆进行了专访,并在其陪同下参观博物馆收藏的秦封泥时观察发现,多枚秦封泥侧面都留有指纹印痕,但与美国博物馆收藏的指纹封泥有所不同。
“1995年农民挖粪坑
发现千枚秦封泥”
据庞任隆介绍,1995年七八月份,有农民在西安城北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相家巷村挖粪坑时,发现了一千多枚秦封泥,这成为继秦兵马俑、秦简、秦木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1996年12月,秦俑馆举行发布会公布了这批被发现的秦封泥中的160多枚,我对这些封泥都进行了考究,之后这些秦封泥被收到了北京一个博物馆。后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再次到相家巷村去发掘了一次,又发现了不少。目前西安已发现的秦封泥有近万枚。但品相最好、品种最多、内容最完整的还是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藏品。”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是西安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博物馆。1997年春,收藏人闫小平交献了600多件秦封泥。博物馆的秦代封泥艺术特展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收藏的秦封泥有781件。”
“封泥有用来封缄货物的,有用来封缄文书的,这些秦封泥都是封缄文书的封泥。秦代时造纸术还没有发展起来,公文呈送用简牍,这些简牍在运输和传递过程中被用绳子扎起来,然后在绳结处用封泥封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用来防止信息在运输、传递过程泄密。”
“这些封泥一般都是用黄胶泥进行丸制,然后用阴刻官印压在上面,就形成了带有阳文文字的封泥。在古代,官员的官印是要随身携带的。官印和绶带的颜色也都有鲜明特点,一般是金印(材料是铜)紫绶、银印(质地是银)青绶,而这些官印也是官员身份的象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战国时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并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的苏秦,他兼佩六国相印。”
“博物馆陈列的封泥一般都是三公九卿或各地县丞呈给皇帝的报告文书上用的。但从展出的秦封泥可以看到,修建秦陵的伙食长“丽山飤官”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这也充分说明皇帝对修陵的关注。”
“这些封泥一旦被打开,也就完成了其使命。由于皇帝要看的简牍数量比较多,这些简牍拆看以后,封泥就会被集中处理,当做垃圾倒掉。由于这些封泥来自全国各地,封泥制作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所用的材料各不相同,所以有的封泥是黄色的,有的偏黑灰色。所有封泥一般都是用泥充分丸制,官印压盖之后自然阴干,但也有个别封泥被烧过。不过这种烧制应该是被当垃圾处理后无意中火烧导致的,客观上起到了对封泥上文字更好的保护作用。”
“指纹封泥和秦封泥都是“古代保密黑科技””
在了解了美国博物馆收藏的指纹封泥的报道后,庞任隆指出了其与秦封泥比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有4个:都出自西安,都是陶制文物(用泥土丸制而成也可以称为陶制),都是“古代保密黑科技”,都是用来封缄文书、识别身份信息的密码。”同时,庞任隆还指出4个不同点:
①发现年代不同。从报道信息来看,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收藏的这枚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安指纹封泥,是1905年购买的,这说明西安100多年前就有古代封泥出土,目前博物馆陈列的秦封泥则是1995年才发现的,相差90年。
②出土场地不同。指纹封泥从西安什么地方出土还不清楚,秦封泥出土的地点则是秦皇宫。
③正面背面信息不同。指纹封泥的正面文字信息尚未公布,时代只说是周朝,从封泥上的文字看是秦大篆,看起来要比目前发现的秦封泥的年代要早一些;秦封泥的正面文字信息非常明确,都是三公九卿或县丞的官印,字体都是秦统一以后的秦小篆;指纹封泥的背面留有一枚指纹,目前在秦封泥中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
④作用不同。秦封泥的作用主要是“以检奸萌”,防止信息泄密;而指纹封泥的作用看起来主要是为验证身份。
“不过,不论是秦封泥还是指纹封泥,能留存下来都可以称得上是奇迹。”庞任隆分析认为,从报道的信息来判断,美国博物馆收藏的指纹封泥有可能是用来封缄货物的,另外可能没有使用。“因为封泥如果使用了,背面的指纹信息在拆封泥时就可能被毁坏。当然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专门制作了这个指纹封泥来作为纪念,或用作别的什么用途。”
他建议,有必要组织专家对美国博物馆收藏的指纹印泥正面文字信息进行进一步辨识,组织一次古代封泥交流展。同时希望在美国菲尔德博物馆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之间建立合作和联系,组织交流两馆所收藏的封泥,搞一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合作。
博物馆馆藏秦封泥
多个侧面都留有指纹印痕
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参观时,华商报记者发现,其实指纹出现在封泥上的情形并不少见。不过,这些指纹没有一个像菲尔德博物馆收藏的封泥一样,是在封泥背面正中留下一枚完整指纹,明显系有意而为之。这些封泥上的指纹都出现在封泥的侧面,像是印泥丸制过程中无意间留下的。
这些封泥有:公车司马丞(卫尉的属官,公车司马令之副职)、郎中丞印(掌宫殿掖门户,郎中令佐官)、中车府丞(随车驾出入的侍从官员)、宗正(执掌皇族和外亲事务)、泰内丞印(执掌京师物资府库)、泰医右府(即太医右府,分管奉常太医及少府太医)、卫士丞印(卫尉的属官)、少府(掌山海地之税,以供宫廷之用,为皇帝的私府)、右织(主管宫中布帛制造)、廷尉之印(执掌刑法,主管司法之最高长官)等。而“三公”中的左丞相印、右丞相印,也存在类似情况。
除此之外,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华商报记者还注意到,一些地方官的封泥信息透露,这些地方自秦代以来就一直未改过名称,比如“卢氏丞印”的封泥介绍:“卢氏,县名,今河南省卢氏县。”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文/图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华实习记者张媛媛通讯员台明辉)7月29日~31日,由陕西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