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香人:守正创新 传承匠心

西安晚报 2019-08-03 04:51 大字

赵祎正在加工制香的原材料

“沐浴更衣,净手煴香。”自古以来,熏香就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文化。近日记者采访了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香技艺的传承人赵祎,从以前师傅熬夜手工做香,到现在他加入现代元素,在坚守制香这条路上,两代制香人守正创新,也见证着西安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的努力。

传统制香技艺历史悠久

制作过程复杂

温文尔雅的谈吐、一袭棉麻衣物、手捧香炉无比虔诚……若不是亲眼见到,很难相信今年30岁的赵祎竟是传统制香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据了解,传统制香技艺项目传承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期,汉武帝之前,熏香文化就已流行起来,张骞出使西域使横跨亚洲腹地的“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开启,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香学文化起于先秦,兴于两汉,盛于唐宋,炉中香火绵延至今。

“中国人很早就把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赵祎说,一炷香、两盏茶,朋友聚会时闻香、品茗、弹琴、作画,案前要焚香助兴,甚至连洗澡时也有沐香的习俗。到了唐代,香道已经很盛行,宋元时期更是和茶道、花道、挂画并称为中国人的“四雅”。

在工业社会,许多中国古老的手工艺被现代的机器化生产代替,使传统的手工艺失去竞争的舞台,像漆艺、剪纸、刺绣等,制香也是如此。在现代流水线作业影响下,已经很难寻觅到那种严格遵循古法的手艺人了。

赵祎告诉记者,传统制香技艺的产物为香丸,香饼,香膏,香珠,线香,盘香,末香等。制作技艺最关键的就是调香和制香两个部分,皆为多种香料和合而成,有着一套严谨完整的体系,无论是香料的认识、香材属性的了解、香方的确认、香料的配伍及炮制方法,其过程极为繁复且慎重仔细,必须查阅大量古籍、反复试验、不断调整配方。

赵祎师承曹渊先生,回忆起师傅当年制香的过程,赵祎印象很深刻。他说师傅当年主要用中药炮制的方法来处理香材用来制作香丸和末香,经常需要熬夜制作。

“比如炼蜜的时候,要炼到滴水成珠,师傅他老人家就在旁边一直看守着,因为要不停搅拌。”说起师傅当年的制香过程,赵祎很动容,由于没有先进的现代设备,所以一切程序都靠人工完成,粉碎香料只能依靠石磨和石臼,多种香料要反复蒸煮晾晒,胳膊经常酸肿无比。

计划通过互联网直播

向大众推广香文化

走进赵祎的工作室,沁人心脾的沉香扑面而来。面积不大的制香工作室内,摆放着石臼、石磨、制香机等各种手工制香器具,架上放着大量关于制香的古书和现代著作,中间部位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玻璃器皿,里面是各种香料,整个工作室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看得出这些都是赵祎的宝贝。

一边聊天,赵祎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他的工作室只有他一个人,所有的香都是从他的手里精挑细选制作完成,因此对他来说,每一根香都很珍贵。

取料、研磨、过筛、称重……赵祎展示着手工制香的步骤,他说,陈敬《陈氏香谱》谓:“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配比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另外,同一种香料,用在不同的香里,配比的方法常常也不一样。伴随赵祎的按压,小型手工制香机里压出了一排细细的线香,用木板截断后,他把这些有些弯曲的香,用玻璃隔挡逐一整理,点燃熏香那一刻,满屋飘香。

如今赵祎利用现代的研磨机、萃取技术等,研发了多种香品。“现在可以用机器来替代部分人力,比如香料粉碎可以使用研磨机,制香机可以完成线香的挤香过程。”赵祎说,但是,有一些程序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比如调香,需要反复实验修改配方,才能达到香味的协调性。

得到师傅的悉心传授,赵祎2013年创建自己的香铺,在传统制香技艺上不断深入研究,不遗余力推广香文化,举办公益性讲座和活动,让更多人走近制香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祎在传承师傅的制香技术上进行创新和研发,很多制香技术对于原材料的选择、修制、萃取等工艺要求更高、更复杂,甚至需要二氧化碳临界值萃取,比如桂花、白玉兰等娇嫩花朵。琳琅满目的香水、千篇一律的熏香……如今制香匠人的社会属性,已被大型批量生产机器所替代。难道只能在陋街窄巷中被历史无情地舍弃?如何让制香“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赵祎将制香和文创产品相结合,已开发出香膏、香丸、香珠等四十多种文创产品,在小雁塔开设了实体店,有展示区和香料标本库,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市民,带领大家共同认识香学文化之美。除了线下的体验载体之外,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赵祎,自然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重要性,如今他正在酝酿拍视频做直播的想法。传承和挖掘提炼香文化,是他现在所做的,要把西安这项制香艺术呈现在大众面前,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都要反复斟酌,所以网络直播现在也在筹备。

赵祎说,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非常精彩的一个篇章,但在现代的都市里已经逐渐淡化,如同一些动人心魄的国学精萃,成为一门遥远的记忆。“虽然我也创新,但更多是传承,专注于技艺,坚守情怀。”赵祎说,自己积极向外人展示制香流程,让他人体验制香过程。“我不仅要传承制香技艺,更要传授调香的艺术,向大众推广香文化的养生之道、怡情之法。”赵祎如是说。

西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吸引更多人参与

赵祎的故事,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走着一条艰辛之路,经过无数次考验,在困境中突出重围,让非遗的概念渐渐在西安市民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部副主任李晴告诉记者,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后,创建了陕西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现在,西安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101项,市级非遗项目192项,为建立区县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奠定了基础。普查挖掘各种有待申报项目16大类1271项,挖掘普查线索3000多项,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同时,持续在文化遗产日和重要节庆日开展非遗宣传保护”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通过实物展演,观众与传承人互动等形式,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碑林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敏说,新中国成立至今,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在非遗收集整理、申报、传承人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以碑林区为例,由10多个非遗项目发展到目前非遗保护中心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了让非遗行走于生活,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文化馆定期聘请非遗专家开展非遗讲座和非遗研习班培训,普及非遗知识,根据非遗的特点,组织相关的非遗宣传活动,“非遗进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的图片、视频、直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保护。

针对目前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王敏建议,在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对民间手工艺人进行调查摸底,调动社会力量,实施保护抢救工作。此外,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巡演、“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周”等系列活动,创新传承人保护方式,多维度保护非遗传承人。

“非遗保护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大家关注非遗、热爱非遗、为非遗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终会使非遗迎来光明坦途。”王敏说。

文/记者高乐图/首席记者王健

新闻推荐

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宣讲团成立 40名志愿者将开展公益宣讲

本报讯(记者拓玲)近日,由西安职教联合会、西安市职工大学联合举办的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宣讲团组建启动仪式举...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