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解忧杂货店”,在我家 写给《丝路朗读》节目组的一封信

阳光报 2019-07-29 06:01 大字

作者自注:去年,一部名为《我家小铺》的微电影在各大微博、微信公众号上被频频转载,陪伴我长大的小铺一夜之间成为网红。前些时日,《丝路朗读》节目组邀请店铺老掌柜也就是我的爷爷作为嘉宾讲述了自家故事,为避免过度宣传使得回忆褪色,特此致信并答谢善意。

(图解:电影《解忧杂货店》宣传组在全国各地拍摄了许多真实的杂货铺照片,我爷爷的这张照片被选为其中的一张,与其余几张同为电影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丝路朗读》节目组编导老师:

您好!

想来您还不知道我是谁,但想必您仍然记得前些时日在搜狐新闻、更西安和新浪微博上小有名气的“解忧杂货铺”,记得那个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拨算盘拨得风生水起的老人。他是个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初心的老掌柜,也是我的祖父。为着之前贵节目组的邀请,也为着新时代的陕商朴实真切的心意,还请您务必在百忙之中略花上几分钟,聆听一下这个对您来说也许并不陌生的故事。

几十年前,改革开放初开始的时候,街头巷尾弥漫着时代大潮下生机勃勃的味道。一阵噼里啪啦的炮仗声音里,门市部的牌子摘掉了,砖土砌的矮墙推倒了,原先透着些颓败气息的小平房周围,旧有的遗迹只剩下了四根架着房梁的大柱子。红漆的木门,整齐的屋瓦,明亮的天窗和黄漆的整整齐齐的柜台。我的祖父——几十年前还是个意气风发的、身形挺拔的壮年人——他从店员成了掌柜。

那个米面粮油用票子换的时代渐渐掩埋在时间里,而鸿元商店和车辆厂的故事,现在方才开始。

老主顾是那时就已经有的。厂里的职工,下班回家,二两散酒,几把花生,打桶酱油打桶醋,唠到日薄西山还意犹未尽。蓝布短衫,布鞋,军绿布包和自行车,是这些朴实的陕西工人最常见的行头。午后金红色的阳光透过树影,从屋顶上的天窗斜斜地晒下来,屋里,屋外,街头,巷尾,新铺的水泥路上,自行车此起彼伏的响铃声浸润在阳光里,那是充满希望的年代。

好长好长时间以后啊,时光的镜头里出现了我小小的影子。货架上多了些烟酒和一些小孩子喜欢的糖果零食,但仍然时而因为食盐的涨价而挤满一屋子的人买盐买到断货。我蹲在祖父的摇椅旁边看大人们忙碌,纸糊的窗户破了几个小小的洞,从洞里往外看,马路对面横七竖八的平房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拆掉了,平日里除了厂里工人以外很少人来的街道,不知什么时候车水马龙了起来,可这一边的世界却仿佛凝固了时间。老主顾仍旧造访,带着他们的儿子女儿,或者孙子孙女,柜台两边打散酒的还是打散酒,闲唠嗑的还是闲唠嗑,只是无论是掌柜还是顾客,甚至原本崭新光滑的黄漆柜台,都刻上了时间的符号。

泛黄的录像带到此截止了。

“网红”的时代开始了。

如今老主顾们的孙子孙女已经长大,我也终于成为他们口中的“年轻人”,原本除了厂里职工以外无人知晓的小铺终于以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成了“网红”。当摄影机对着泛黄的商品价签,对着令人稀奇的小人书和散装的榨菜坛子转来转去,对着红漆大门的几间老屋发出啧啧赞叹的时候,故事和情怀无人问津。可我们所珍视的,我们所爱着的一个时代的一隅,究竟是否能真正被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所爱呢?我们讲出我们的故事,我们存在的价值是诚信、便民和最后的一份珍视。但是我们不想受到过多的关注,我们也不想这些属于我们和厂里工人的老照片沾染过多商业的色彩。

再次感谢您百忙之中的尊鉴,以及谢谢您的好意。

此致

敬礼

热心观众:尚瑞萱

2019年7月15日

(作者为西安高新第一中学2020届二班学生 指导老师:龚小菊)

新闻推荐

在常态坚持、建章立制方面巩固成效 西安始终抓好“车让人·人守规”长效机制建设

交警与志愿者一同走上街头,宣传车让人。(记者王旭东摄)■首席记者张端实习生郭雅雯生活在西安的人都会感觉到,这...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