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 用情 用力 一个扶贫干部的“六字真经”
王根锁(右)看望郝顺吉,和他拉家常。
■记者张冬娜陈晨文/图
从7月15日记者来到鄠邑区涝店镇史家庄村采访开始,几天里,被人们提及最多、点赞最多的一个人,就是未央区帮扶干部王根锁。用史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陈育民的说法,那就是,在他身上真真切切地体现着一个扶贫干部“用心、用情、用力”的“六字真经”。
手机掉进了化粪池
2017年5月底,未央区驻鄠邑区涝店镇史西村扶贫工作队成立,王根锁是队长,他还兼着村第一书记的职务。2018年,史西、史东、马家堡、赵家堡四村合并成史家庄村,他担任着新的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上个月,未央区在涝店镇圆满完成任务,扶贫工作移交鄠邑区。虽然已经离开这里,可他心里还一直惦念着史家庄,惦念着帮扶过的贫困户和寄予着美好希望的产业园。
7月17日,王根锁到鄠邑区处理工作上的事情,顺道回村看看。在村委会办公室,聊起两年多的扶贫岁月时,这个黑脸汉子打开了话匣子,连连感慨。指着村情民情平面图,他说:“村委会北边原来是一家养猪场,南边是露天旱厕。我住在村委会,被南北两边的臭气夹击,不过现在都整治好了。说起那个旱厕,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原来,王根锁刚驻村半个月,一次上厕所时,兜里的手机不小心掉进了化粪池,他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坏了!手机是小事,关键是电话卡,上面存着许多与工作相关人员的电话号码。而且驻村干部的电话必须保持24小时畅通,万一漏接了重要电话,那不得误事么?
他赶紧跑到厕所墙外的化粪池,阵阵臭气让他直犯恶心,刺激得他鼻涕眼泪直流。
村民们闻讯赶来,村主任郝俊杰拿起舀粪勺就捞。王根锁一看捞不上来,便火急火燎地准备去镇上补办电话卡。天黑的时候,一个村民突然跑来告诉他,手机已经被捞上来擦洗干净,正用吹风机烘着呢。王根锁一问,原来是村支书陈育民穿着胶鞋跳进化粪池,用手一点点摸索才捞上来的。
“当时我心中既吃惊又感谢,电话卡居然还能用,工作上的事一点都没耽误。”王根锁激动地对记者说。而在一旁的陈书记却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道:“我们农村人不嫌弃,看他那么着急,就怕误了他的事。他跟我们同出同进,为村子跑上跑下的,我们都记着呢。”
这件事在王根锁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与村干部们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不但四处奔波寻找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硬化了村上的多条生产路、出村路,装了数百盏太阳能路灯,新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卫生公厕,现代化埋管、灌溉井,实施了公共水净化,农电改造等,不断完善村里基础设施。他还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改造村容村貌,种花栽树,使史家庄村变成了一个“四季有绿、年年花开”的美丽乡村。
他们要认他做干儿子
离开村委会,王根锁带着记者来到他曾经帮扶的贫困户郝顺吉家。
虽然是大白天,可郝家大门紧闭。“老郝!”王根锁一边喊着一边敲门。站在大门口,他向记者介绍了郝顺吉的家庭情况。郝顺吉今年七十多岁,大女儿离家出走多年,小女儿嫁到外村,是贫困户。郝顺吉的儿子在西藏打工时得了重病突然去世,老伴因为连受打击,变得不爱与人打交道,将自己封闭起来,家门经常关着。“村里能敲开郝顺吉家门的就俩人。”王根锁朝记者比了两根手指头。
“哎呀,根锁来了,快进屋。”看到王根锁,郝顺吉一脸笑容,搬板凳、倒水张罗着。“最近过得怎么样?屋里还缺啥不?”刚坐下,王根锁就跟郝顺吉拉起了家常。“老郝这人实在,从来没有给我们提过什么要求,但扶贫工作不只是金钱上的关心,我想老郝一家更缺乏的是精神情感上的关怀。”王根锁说。
每次去郝顺吉家,他都要仔细观察,看看郝顺吉家缺些什么,生活上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他不但给郝顺吉送来了桌椅板凳、电风扇电热毯等生活用品,还帮其粉刷了屋里墙面、整修四面透风的厕所,铺设了后院路面。除此之外,他还经常陪郝顺吉老两口聊天散步,化解他们心中的疙瘩。渐渐的,真情换回信任,郝顺吉老两口几乎把王根锁当家人看。“他们跟我说,要认我做干儿子呢。”王根锁打趣地说。
不仅郝顺吉一家,王根锁对待其他贫困户也是倾其所有,下大雪时,帮没有劳动力的村民除雪;过年过节,给贫困户送米面油、月饼、饺子馅等,通过采取给钱、给物、土地入股村集体等措施,贫困户的家庭环境、生活设施和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史西村两个贫困户均高质量脱贫,比计划提前两年。
“蓝宝石”结出了希望果
科技产业示范园在村委会大院的南边,目前种植着两个大棚的葡萄,葡萄品种全名十分好听,叫“蓝宝石·月光之泪”,成熟果子在市场上一斤最高可卖到三四十元。紧挨着葡萄大棚,种植了6个大棚的红心火龙果。这个火龙果品种在内地也很少见,不光产量大,价格高,而且可以产果30年。
“陈书记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说大棚里有一株葡萄苗挂了果,我一听高兴坏了,想着一定要去看看。”来到温室大棚,王根锁雨伞都没放好,就走进去左看看右瞅瞅,“快来,真的结果子了!”只见他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串不到巴掌大的葡萄。“这就是‘蓝宝石’,当时买苗子的时候不知走了多少弯路,特别害怕买到假苗子。”他说罢,拿出手机对着小葡萄不断变化角度拍摄,心疼得像见到自己初生的孩子。“别看这只是一小串葡萄,在我心里的价值就跟宝石一样珍贵。”他说。
说这话其实是有原因的。工作队进村伊始,经过考察、酝酿,甚至干部们脸红脖子粗地辩论,大家逐渐形成了发展共识:在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村集体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并入国家电网获得收益。同时,建设产业示范园,引进优质果木。光伏发电的收益一方面为通过土地入股的贫困户带来每年每户3600元左右的收入,也支撑着果木大棚的日常支出。待一两年后试验成功,果木大面积挂果后,再扩大规模,带动村民们发展果木种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王根锁和工作队干部们脱贫思路的根本遵循。在这一点上,王根锁曾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扶贫工作不光要帮村民办实事,更要为他们想点子、动脑子,教会他们如何发展产业,长久获得收益。
临走时,王根锁还是牵挂着他的果树大棚,不停地嘱咐管理员注意除草。“以后还可以在村上搞民宿农家乐。果子成熟的季节,邀请游客体验葡萄火龙果采摘。使村子形成光伏发电、种植园、乡村游等一条龙产业。到时候,也欢迎你们常来!”王根锁眉飞色舞地说着,眼里充满了期待。
新闻推荐
西安“购时惠”商城于7月19日盛大上线,上线当天,商城销售火爆,截至昨日18时,订单5000份,商城多款商品售罄,考虑到特产生鲜...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