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玉梳斜云鬓腻

西安日报 2019-07-19 05:40 大字

鸿雁纹玉梳背高5.2厘米长14.6厘米厚0.15厘米1957年西安市南郊出土金梳背 高1.5厘米长7.9厘米厚0.34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均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刘芃文/图

鸿雁纹玉梳背,梳齿已缺失,仅存梳背。为片状,呈梯形,玉质微透明,上部略微呈弧形,周边饰一粗弦纹边框,下部较宽平。梳背两面纹饰相同,均用减地隐起的手法雕琢两只鸿雁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上,身体各部位及羽毛雕琢短直阴刻线,形象生动、自然传神。

梳,古称“栉”,是古人用以梳理头发的工具。《诗经》中的《周颂·良耜》有“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朱熹诗经集传解释为“栉,理发器。”《说文解字注》:“栉,梳比之总名也,疏者为梳,密者为比”。“比”即“篦”的本字。梳篦的区别在于,梳齿粗而疏,篦齿细而密。

梳篦是古人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一般来说,清理头发用梳,清理发垢用篦,而用其作为装饰头发的饰品,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梳子开始出现,这个时期梳子的形制已基本具备。殷商时期出土的梳子有的已有插发功能,其后各时代插梳的实例偶有发现,魏晋以后,插梳现象才逐渐多了起来。到了唐代,插梳更成了一种时尚而流行开来。无论是嫔妃贵妇、士庶妇女,都喜欢在发髻上插上梳具。王建《宫词》中对此有所描述“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从文献来看,当时妇女所插的不仅有梳,还有篦。如白居易《琵琶行》“钿头云篦击节碎,白色罗裙翻酒污”。

唐代发梳的材质一般因用途而别,实用梳子一般用竹、木制成,而装饰用的插梳制作则比较考究,材料也异常丰富,一般用金、银、玉、牙等珍贵材料制成。唐代诗词中多见“翠钿金篦尽舍”、“斜插银篦慢裹头”、“镂玉梳斜云鬓腻”、“独把象牙梳插鬓”等诗句,不但体现了唐代妇女插梳的风尚,也说明了插梳材质的丰富。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金梳背则是目前所见工艺最为复杂、造型最精巧的一件唐代梳背。金梳背呈半月形,以顶端相连的两层半月形金片为基质,两面掐丝焊接出花纹。花纹是以对称的卷枝花草为中心,辅以各种边饰。卷枝花草由金丝坠焊的多重卷枝和金筐内填金珠的花苞构成;边框是金丝编结的绳索纹,下沿另加一条由小金珠坠焊的连珠纹。底部中空,内可以插梳齿。梳背脊部的装饰是用两股金丝编结成卷云式的纹样,加圆形外框和连珠边饰,然后一正一反,折叠装饰在梳背脊部的两面,每一面都形成垂缦式的效果。这种装饰形式是在其他地方从未见到过的。从这件梳背的尺寸和工艺看,为装饰用插梳。唐代温庭筠《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有“艳带画银络,宝梳金钿筐”的诗句,从何家村出土的这件金梳背就可以想见大唐贵族妇女的雍容与奢华。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

《西安日报》体育专副刊部肖雪收

邮编:710068

邮箱:271077597@qq.com

新闻推荐

这个夜市营业到两三点噪声吵得人难以入睡 附近小区居民盼望有关部门能及时解决困扰

紧靠中天花园的啤酒广场夜市“老虎、老虎、杠子……”凌晨两点,位于沙井村西侧的啤酒广场灯火通明,排气扇的轰隆声...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