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教我们老实画画的“老实人”走了…… 一个学生对刘文西老师的深情怀念
1975年刘文西老师带学生在延安李家沟画速写(后排最高处为作者)
□崔德儒
刘文西老师走了!那个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他钟爱的绘画艺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人,带着对人民、对艺术、对事业和学生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他曾经的学生,悲痛之余,四十多年前当面聆听刘老师教诲、亲眼目睹他示范带教的情景,像过电影一样浮现眼前……
初识刘老师,是一九六〇年我在西安美院附中上学的时候。那会儿他到西安美院工作三年左右,是一个二十多岁的英俊青年。他家就在我们教室对面,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是谁,只是经常看到一对年轻夫妇,拿着锄头在山坡上开荒种菜(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人们为补充粮食不足,到山坡的角角落落挖地种菜很普遍)。后来才慢慢知道那就是赫赫有名的画家刘文西夫妇。日子长了,慢慢地熟悉了,同学们都觉得他和蔼可亲毫无大画家的架子,便争相和他拉家常。有的同学还临摹他的年画《在毛主席身边》,他总能给以热情、悉心的指导。因为他给大学部带课,所以我们这些附中的小青年也就无缘在课堂上聆听他的教诲……
十多年后的一九七五年,我作为咸阳进修班的工农兵学员再次到西安美院学习。那时正值文革后期,偌大的西安美院也只有我们班三十多名学生。学校安排一批顶尖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如刘文西、肖焕、谌北新、刘保申、张雪茵、武永年等。同学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跟着这些充满激情的名师大家尽情地畅游。
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九七五年十月份,刘文西和董刚老师带领我们赴革命圣地延安实习写生的那段日子。我们被安排在延安附近的李家沟深入生活、写生学习。刘文西老师和我在一个小组,我俩住在一户农民的家里,吃住都在一起。每天除过吃饭就是画画,刘老师带领我们到延安的沟沟岔岔、山间村舍画速写,我们画人物、画草木、画山川、画窑洞……目之所及,无所不画。他教学不讲空头理论,就是手笔不停、边画边讲。虽然在生活上,他像慈祥的老父亲一样关心着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但在教学上却是高标准、严要求,手把手地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因为听得懂、看得多、画得勤,所以进步很快。一天写生时,一位同学问:“刘老师,为什么您画速写总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神态特征,寥寥几笔就能使模特跃然纸上?”我们都停下笔,想听他说岀“秘诀”,只见他手并未停,略加思索,然后郑重地说道:“画画是个苦差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要想画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画,老老实实地多画勤画,动脑筋画,这也是最可靠的办法……”四十多年过去了,刘老师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身体力行、成功实践为我们证明了他当年的这个“秘诀”。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时我们正巧遇上浙江美院的老教授、著名画家、刘文西的老师李震坚教授,他也带学生来延安实习。志趣相投的师生相见,分外亲近。刘老师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邀请他的老师给我们做示范创作。李震坚老师便挑选我给他作模特,画素描头像。一个多小时的绘画使同学们看得如痴如醉、大开眼界。刘老师就是这样想尽办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四十多年恍如昨日,恩师已去,师恩难忘。作为学生,我深深感到,在学校能遇到一位高水平的老师不容易,能遇到既有高水平又有一颗慈父般的爱心、诚心诚意教好学生的老师更不容易。我们能遇到刘文西老师真是我们的幸运和福气。刘老师对我们的真诚、真挚、真实,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作者系彬州市文化馆退休干部)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瑞)昨天,“健康中国丝绸之路”第二届“正义杯”传统武术精英大赛在西安财经大学长安校区体育馆开幕,共有国...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